林岚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 SWCAC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望海路1187号
2025.03.24 - 2025.06.22
作为香港艺术家林岚在中国大陆的机构首展,“窗后”并没有试图按照时间顺序或设定议题来呈现她二十多年来的创作全貌。的确,从纽约、肯尼亚的拉穆镇、达卡再到深圳和龙泉,林岚在全球各地的驻留轨迹以及她在这些地方完成的项目非常多样,因此,依循艺术家在不同地域所遭遇的具体人事来编织叙述似乎是最诚恳的选择。
进入展厅,最先见到的是艺术家最具标志性的软雕塑装置《同一滴眼泪下》(2014-2025)。在柔冷的中心光源下,拼接的蓝色伞布像是平缓的海平面倒悬于顶,在近乎冥想的氛围里,观众可以从容地坐卧,或在悬挂的秋千的包裹中休憩。该作品更早的版本对社会运动的指涉,在此处被大湾区女性合作手工劳动的温和叙事所取代。对于林岚来说,直接在作品中处理社会议题,远不如与当地人打交道来得实在。或许从二十年前她为达卡的人力车夫拍摄等身肖像和制作杂志封面(《孟加拉项目—与人力车同行》,2005)起,这样的方法在她的实践中就一直可见。另一条线索则与她生在福建、长在香港的身份经历有关,从唐人街的林则徐雕塑(《林则徐项目—两分钟的英雄》,2007)到东非海岛上的青瓷碎片纹样(《拉姆的中国蓝》,2004),迁徙与离散华人的符号叙事一再浮现,与不同驻留地偶遇的人事彼此交织。
其中,《福州餐厅》(2007-2025)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它重现了艺术家早期在纽约美国驻留时完成的一个项目。当时林岚认识的一家福州餐厅老板因为不相信在美国的福建人能做餐饮以外的行业,所以跟她打赌,而林岚通过将餐厅搬进展厅而赢得了赌约。在此次重制的版本中,墙面张贴着修剪掉茉莉花形状的武夷山海报,或许代表了在外福建人的集体图像记忆;吹塑玻璃桌凸起的地方封存了老家的标志性美食照片,如同幽灵般悬浮在半透明的桌面上。艺术家通过细腻而直接的人情交际去触碰移民/殖民议题,后者的视野反倒被意想不到地扩充了。
墙面上的成段文本大多是艺术家在各地创作时的观察与感受。比起给人以“作品感”的展签说明,这些术语缺席的文本更像是感性的絮语。文字构成了一道意义生成的缓冲带,让生活感知和私人故事比知识先抵达观众。
同样地,展览整体也并不急于给出观点或主张,甚至让人感觉有点过于轻盈和谦逊。艺术家在自我陈述里提及,她每次在世界各处的驻场,即是朝不同的现实处境“开窗”的过程。虽然几乎在林岚的每件作品中,与当地普通人的合作都很关键和显明,但我并没有感觉到这些作品是在进行任何动员或是披露任何主张。每一次开窗,或许可以理解为特定的相逢与合作的发生,意味着对这个世界中人的整体朴素的好奇心与尊重。
文/ 黄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