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Arthur Peetz

  • 采访 INTERVIEWS 2012.05.15

    麦特•沃尔夫

    麦特•沃尔夫(Matt Wolf)是布鲁克林的纪录片导演。他的首部剧情片《野性的组合》(Wild Combination, 2008),主角是先锋的提琴演奏者、迪斯科制作人亚瑟•拉塞尔(Arthur Russell)。沃尔夫目前在制作自己的第二部故事片《未成年》(Teenage),和他的短篇影像《我记得:关于周•布兰纳德》(I Remember: A Film About Joe Brainard)将于五月七日在The Kitchen放映。

    过去四年里,我一直都在做一个关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历史影片。这个片子以约翰•萨维奇(Jon Savage)的书《未成年:青年文化的创造》》(Teenage: The Creation of Youth Culture)为基础,讲述的是二战前美国英国和德国的青少年发展史。在制作这个电影过程中,我搜罗了一百多个小时的素材和成千张青少年的摄影。起初,我只想做个小点的项目,用有限的方法自己完成。我一直在探索一个网络诗歌声音库PennSound,从中发现了艺术家、作家周•布兰纳德Joe Brainard朗读《我记得》(I Remember)的录音,这可能是我最喜欢的诗歌。

    我喜欢《我记得》,因为它让我直接感受到周的那种幽默自嘲的性格和君子般的风度。听到周的声音后,更是加深了这番印象,我都有些爱上他了。于是就想做些东西,给这些录音添加些语境,而不仅仅是一个怀旧的记录。

  • 采访 INTERVIEWS 2012.02.10

    导演丽莎•约翰逊

    丽莎•约翰逊(Liza Johnson)是布鲁克林的电影人,威廉姆斯学院教授。她的作品在纽约的现代艺术馆,Wexner艺术中心,我可艺术中心蓬皮杜艺术中心,戛纳,纽约,柏林和鹿特丹电影节都放映过。《回家》(Return)是她的最新故事片,2011年5月戛纳电影节首映。主演琳达•卡特里妮(Linda Cardellini)扮演一位从军多年的军人,从中东返回了俄亥俄的故乡。《回家》将于2月10日在纽约的东村电影院和Laemmle Santa Monica放映。

    几年前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些私事,他服完兵役后回到家乡,努力适应当地生活,维系婚姻。关于美国在海外的战争,老百姓听到的大多数故事无非就是两样,要么是数字上的陈述,如四十二人在汽车爆炸被杀,或者是将战争拿到政策层面去讨论,支持作战或反战,战争是好还是坏。当我的朋友告诉我他努力修复情感所面临的沟壑时,我觉得我还错过另一种故事。

    写剧本时,我见了很多女军人。她们彼此很不一样,所以女军人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典型形象。琳达(Linda Cardellini)的角色很特别:克里(Kelli)是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但并不能代表每个女人。

    “军人回家”类型的影片一般都用闪回的手法,将人安排在极端的情况下,很明显地将极端行为转嫁给他人,将这类生活表现得有情可原。但在《回家》里我并没有用这种常规表现手法。即使你并没有具体的受伤经历,但努力重新融入本地文化也可以卸下包袱,不带敌意。

  • 采访 INTERVIEWS 2011.09.18

    Amy Yao

    Amy Yao是纽约的艺术家,创作涉及雕塑,杂志出版和做伞。最近的艺术项目《另一番杰作!!》(ANOTHER MASTERPIECE!!),是和设计工作室、先锋空间JF & SON、Travis Boyer的MFT合作,共同设计的一些衣服,这源于她偶然看到的一台缝纫机和厨房桌子上的一根香蕉。2011年九月八日,Yao也在店里举行了自己的作品时装秀。

    在某些事物身上,会有那种奇妙的组合,一方面激发我们想到某些别的东西,而忽然间我们又发现,那只不过是个之前未曾有过的玩笑。当有些人觉得某个东西好玩时,其他的人就会觉得很低俗。

    这些作品的表现也是自身内部的一场表演。展出的一部分包括一条闪光的T台和窗帘,这也是我去年冬天在巴塞尔的New Jerseyy的展览《货真价实的家庭主妇》(“The Real Housewives”)的延续。这些窗帘的大小是根据我之前在凤凰城的家的窗户大小设定的。那是个独门独户的轨道房(track home),由中世纪的现代建筑师Ralph Haver设计,他的作品在建筑界多少被忽视了,但在凤凰城很受欢迎。如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这里原本的设计,讲究的是透明性与开放性,但很多居民却很极力想保持私密感。于是,许多房主安装了窗帘和百叶窗,这似乎又和主人渴望现代设计的想法相悖。我的窗帘看上去就象是亚利桑那一位妩媚而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做的。

    我喜欢能够延伸到环境中或者与

  • 采访 INTERVIEWS 2011.07.28

    讲述纽约洲的当代艺术中心:Mount Tremper Arts

    摄影师马修•波克(Mathew Pokoik )和编舞者安思丽•范登布洛克(Aynsley Vandenbroucke)成立的Mount Tremper Arts是纽约洲的卡茨基(Catskill)地区的当代艺术中心,举办演出、展览、居住计划、美食和艺术活动。2011年夏季艺术节已经开幕,8月21日前结束。

    我们经常说Mount Tremper Arts就如艺术家的夏令营:从密集的空间,到为期七星期的节日,以及美食共享,放松的步调,美丽的环境等。我们想建立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如我们这样的艺术家,可以在一个密集却又随意的环境中做出有力量的作品;人们吃饭聊天,围着篝火,来建立关系和对话,艺术家可以去做有冒险性的作品,进行分享。

    2003年我们发现这里时,它还是一个废弃的地方。农舍被弃用,里面有些涂鸦。几年后这里慢慢发展起来,我们开始举办年度演出和展览。

    2008年,我们开启了七个星期的夏季节日,成为了一个非盈利组织,举办年度艺术家居住计划。我们以我们最为了解的舞蹈和摄影开始。我们计划从一开始就建立一个多学科空间,将各种元素和不同的艺术家汇集到一起:卡茨基的环境,蔬菜花园和事物,财政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它与本地经济之间的关系等等。

    我们想创造一个激发求知欲的环境。来艺术节的这些人是我们愿意与之共餐的人。第一季是我们私下认识的朋友和艺术家,很多都一起上过学。

    其中包括乔纳•波克(Jonah

  • 采访 INTERVIEWS 2011.01.01

    苏珊‧菲利普斯

    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是苏格兰的声音装置艺术家,2010年特纳奖获得者,也是首位以声音作品荣获该奖的艺术家。她的多场合声音装置《围绕我:歌声环绕伦敦城》(Surround Me: A Song Cycle for the City of London)是受Artangel委托创作的项目,1月2日前在整个伦敦城奏响。

    声音这种东西,尤其是没有伴奏杂音时,可以令人产生联想,唤起人们的记忆。在我的装置里,我想探寻的是声音如何决定建筑,人们如何能以新的方式体验空间。当你聆听音乐时,会被它带到另一个地方。我想当周遭萦绕着这些声音时,人们一方面畅游于作品中,一方面又身处当下这一时刻。此时,人的感觉被提升,对于所处的环境会更加敏感。我相信,人们对我的作品也会同时产生如此的感觉。

    当我第一次踏足伦敦为Artangel委托的项目找寻地点时,发现伦敦金融区在周末的时候极为安静,实在出乎意料。后来发现,那里是伦敦老城所在地,英伦银行和皇家交易所是早期现代城市的中心之地。皇家交易所在那里,但真正的交易活动则在Change Alley的咖啡馆进行。我对那段历史很有兴趣,通过调查,我发现十六七世纪,声音是早期现代化的伦敦城里非常突出的一个特征。除了机器声和车水马龙声,则是街面上的各种声音。当时,街头的商人们必须学会如何利用街上的声响,因为他们的声音一定要一波波延续下去。研究这点时就会发现,有的时候会有发声不协调之时,所以他们就要找到技巧,以便彼此声音能够和谐共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叫声,听起来很有乐感。

  • 采访 INTERVIEWS 2010.07.23

    麦卡·罗腾柏格

    纽约录像艺术家麦卡·罗腾柏格 (Mika Rottenberg) 以大型装置而知名,她对劳动以及劳动过程具有浓厚的兴趣。最新作品《压缩》(Squeeze)是一个二十分钟的录像装置,结合了纪实与虚拟的手法。10月3日前,该作品在旧金山的现代艺术馆展出,10月30日到12月18日,在Mary Boone画廊和Nicole Klagsbrun画廊展出。2011年2月,将来到阿姆斯特丹的De Appel和斯德哥尔摩的Bonniers Konsthall。

    《压缩》(Squeeze)讲的是能量的捕捉与事物被制造的方式。很多基本的活动,只不过是伸缩而已,这是身体与行星运行的规律。出现在这件作品里的是大只女Trixxter Bombshell在沉思,还有忽冷忽热的健壮女Bunny Glamazon。这些活动都与舌头的动来动去有关。这三点的能量动摇了整个房间。一个非常明显的生产线和一场非物质的过程促进了建筑体的运动。伸缩是用电影语言表达内在状态的一种方式。色情也推动了它。就像金钱的那个镜头里,当时内心活动俨然已变成物质。

    开始时,我参观了印度的一个橡胶厂,亚利桑那州的一个莴笋种植地。之后我设计了一架感应机。在哈莱姆工作室我们开始工作,通过使用movie magic软件,营造了三地视觉上的流动感。在《压缩》中,有通往橡胶厂和莴苣种植地的入口,工人可以合作生产“一件物品”。这个机器将源于世界各地的橡胶,莴苣和包装压缩成立方体。我想让这件作品具有自我指涉性,它将在Mary

  • 采访 INTERVIEWS 2010.06.29

    芭芭拉·汉默

    芭芭拉·汉默 (Barbara Hammer)是一名实验电影人,代表作有《Dyketatics》(1974)和《硝酸盐之吻》(Nitrate Kisses,1992)。电影回顾展于9月15日到10月11日在MoMA举行,10月4日举办讲座,此外观众也将看到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表演、装置和摄影作品。6月19日和23日,她的电影也将在博物馆举办的“玛雅•德伦和她的遗作:女性实验电影” (Maya Deren and Her Legacy: Experimental Films by Women)系列中放映。自传《汉默!用性和生命做电影》(HAMMER! Making Movies Out of Sex and Life)近期由女性主义出版社(The Feminist Press)出版.

    通过化疗恢复后,我开始整理我的文档。看到这张打印出来的纸上写着《我想因何成名》的题目时,我感到很吃惊。这应该是去纽约前的80年代初期时写下来的,当时很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根据上面所写的,那时的我,想成为一个影像上的诗人,想对世界产生影响,想创作可以激发他人的作品,想凭借具有创意性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而得到认可,这些作品都是前所未有的。从这些文字中看出,当时的那个三十左右的年轻女人,完全是充满了宏大的理想。

    当我看到这些时,觉得不太自在。我要得太多了。现在,我和创意资金(Creative

  • 采访 INTERVIEWS 2010.05.27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是泰国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电影作品有《正午显影》(Mysterious Object at Noon,2000) 和《热带疾病》(Tropical Malady,2004)。最新录像装置《纳布亚魅影》(Phantoms of Nabua)于七月三日前在伦敦的BFI画廊展出,电影《能记住前世的布米叔叔》(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近日获得2010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本次访谈,他讲述了自己的作品创作以及近期曼谷动荡的政治局势。

    比起我在戛纳的影片,《纳布亚魅影》的拍摄是更为特别的经历。在大型项目"原始计画"(Primitive)中,《纳布亚魅影》只是一部分,通过一个村庄和它的历史,来寻找越南东北部的集体记忆。而《能记住前世的布米叔叔》则走入了个人的记忆史中。在那部录像作品中,纳布亚的人们试图遗忘,他们不想记住那段艰难时期里所遭受的暴虐和困苦。而我最新影片里的人物,则从来过一场的生命中记住了很多。我只和我的记忆互动;这点在我所有的影片里很明显。但是“原始计画”中,我却将这点延伸开来。这件作品审视了我成长中的记忆图景,可我的记忆毕竟是偶然而盲目的,所以这个故事是通过他人的眼睛来讲述。当时感觉非常自然。

    对于之前的项目,我总是有一个具体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