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现实秘境”展览现场,2016. 图中作品为:黄大旺,《温室七十二变》,2016,综合媒介装置.

台北

现实秘境

TKG+
台北市内湖区瑞光路548巷15号B1
2016.12.10 - 2017.01.26

由郑慧华策划,耿艺术文化基金会与立方计划空间联合主办的展览“现实秘境”集合了13组主要来自亚洲的艺术家,以冷战这段时间与事件作为重新思考历史之尝试的起点,试图找出因不同地方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塑出的多重现实,从而探寻对当下生存的不同理解和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很多艺术家选择了以叙事来诠释他们关于“亚洲”的观点,通过找寻档案、诉说故事,甚至是用虚构手法来想像和建立关于亚洲的不同定义。

展场一楼首先遭遇到的是侯俊明的《亚洲人的父亲》访谈即创作计划,他在嘉义、横滨和曼谷等不同的亚洲城市征集志愿者们,邀请他们诉说有关父亲的经验。这些访谈问卷、录影、受访者的素描和侯俊明为访谈而作的绘画,投射出的是亚洲共同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个人的生命经验,也透过这个普遍又私密的共享经验,邀请观者从中领略不同的面对记忆的方式。同一空间中展出的曺海准+李京洙的《熊与父亲》、《相信海洋是陆地的船》则呼应了“父亲”这个对于亚洲来说既无法回避又难以厘清的主题。这组由录像、装置和素描组成的作品,透过艺术家遥想、口述、民间故事以及真实和虚构的个人记忆的交织,去想像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父与子之间可能的对话和角色关系。从个人经验推向与大时代脉络的连结或断裂,则可以清楚地从秦政德的《美国派》中窥得——《美国派》呈现了秦政德长年收藏的冷战时期的书籍、传单和“中美合作”标志等,经由艺术家有意识的搜罗和整理——加上秦政德作为1994年文化大学美术系学运事件的主角并进而成立“小草艺术学院”的背景——成为了影响我们知识、话语和文化生产的证据。这些痕迹和遗物既像是为台湾找寻记忆,也是艺术家发声的艺术行动。沿着台湾土地历史的线索,黄大旺的《温室七十二变》则将冷战时期的台湾比喻为一座没有出口的停滞温室,观者在那些时代风气、标语、流行现象中,仿佛能回忆起潜意识里的某些片段,发现与自身经验相符的共存连结。

如果说展览中很多作品在作品内部编织出了或真实或虚构的完善叙事,地下一楼展出的许家维的录像作品《回莫村》和《废墟情报局》则“暴露”了艺术家之观点的涉入。这两则录像讲述的是1949年后一批撤退到泰缅边境的中国孤军在历史分裂中失去身份和难于生计的多重处境。许家维邀请居住在回莫村的老兵/牧师/情报员和孩童“扮演”影片中说故事和听故事的人,同时让回莫村的孩童们也成为拍摄团队的一部分;而在另一屏录像里,说故事的人出现在了录音室,面对屏幕进行讲述,艺术家透过录音室场景和仪式化的舞蹈镜头的切换,刻意地让观者感知到了叙事作为一个动作而不仅是内容的发生,以及多方视角的存在。

“现实秘境”由立方计划空间和“耿艺术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