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编舞》,2017,石头,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上海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 SHANGHAI MINSHENG ART MUSEUM
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29号
2017.09.01 - 2017.11.12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前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螺旋形四层一体展厅被法国艺术家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变成了一条探访桃花源般的甬道,落英芳草,游人甚异。顶层入口处的《雾》首先阻隔了感官,进入展厅前的感觉和经验仿佛都在雾中被清洗干净。穿过雾帘是黑暗的通道,脚步半信半疑地前行,眼睛睁大努力捕捉光线,目光于是被墙上的影像作品吸引:如宽阔公路般在黑白镜头中延展的吉他琴弦,草雀是这些即兴剧目的主角,耳朵也忽然被弦声和啁啾唤醒。再往下走,豁然开朗,且眼前的情形让人忍俊不禁:大大胖胖的滚圆气球在风扇的鼓吹下,活泼地做着布朗运动,让一个日常包裹我们的不可见气流场变得可见起来。这些气球仿佛浮动的音符,演奏着无声的交响。

《示踪器》气球空间的无声音符到《此地入耳》处变成了实在的声响:起伏的人造沙地绵延于步道两侧,刚刚投影里的草雀成群结队地出现在你身边。平放在简易支架上的吉他,好像雀的亭台楼阁,琴弦被雀的爪或喙勾动,或被羽拍打,咿咿呀呀地演奏出鸟儿们的歌剧。而观众席则是观者流连的步子。这个陌生的封闭空间,对于这些毛茸茸的歌唱家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改变了它们的生活环境只是因为我们能够,对自然的拟真也会让人生出整个世界就是一套控制系统的假想。而人类终究无法跳出自身的人类视角,即便将空间转换成如此具有触动性的环境,也只能困于这些场景当中。雀儿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如何看待我们,我们无从知晓。现场整体布展和空间装修略显粗糙,但也不乏讲究耐看的细节,比如连接扩音器和电吉他的电线形态都颇为自然。

1961年出生的布谢-穆日诺在音乐学院受过系统训练,并从事过专业作曲,直到1994年才开始尝试声音装置的创作。如果说《雾》是静谧的序曲,《此地入耳》和《示踪器》是两段玲珑丰富的乐章,那么整场展览的高潮或许还是被放在独立展厅的《趋势》。这件第一版创作于1997年的作品,最初是在艺术家家中一个直径2.5米的蓝色充气游泳池中实现的。此次的圆形水池仍是蓝色,水面上,大大小小的白色陶瓷碗在呈八卦阴阳状的顺时针与逆时针水流带动下,磬啷相撞,音色清脆。水池设计了可以落座的浅边,让原本高敞的展厅在成为回音场的同时亦变成绝佳的冥想地。

难得有这样现场零文本的展览,让人如释重负。被艺术家如作曲般精心编排的场景,蓄意地模糊了实体作品或固定版本的界限,并在空气、光线、动物、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下,展开成为一段段不可复制的体验。在人类知识结构中去讨论自然和人工的分野似乎难以构建有效意义,还不如像布谢-穆日诺这样重新编排出一个可步入的沉浸式有机体,艺术在这里不再只是装饰性元素,而是某种结构,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写到这里,让我们回到艺术家希望观者体验的第一件作品《编舞》:高高的户外扶梯密集地铺散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观众小心翼翼地选择着自己的“爬山”步道,而后来者眼望前人的身影,与错落的扶梯假山相合,也成就了一道浑然天成的景观。拟景、造景、人亦其景,景景相扣,便是这趟可以多游几遍的布谢-穆日诺个展之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