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误入歧途的自然
马凌画廊 |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
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2879号2202室
2018.02.04 - 2018.03.15
走进展厅,还未定睛观看任何作品,我便被扑面而来的混合刺激性气味呛到咳嗽不止。由七部划线车构成的装置《游击小队》(2018)分布在展厅各处,每个车体盛满某种可食用的双边贸易货物,地面留下食物粉末或颗粒汇成的笔直标线。车身写有简体中文以及进出口国家语种的“勘界”字样,提示经济活动的跨国性质。依照个人偏好和经济规律,刘辛夷把价格低的茶末、姜黄、海盐、辣椒粉装在大车中,把价格高的咖啡粉、麻椒、芝麻安排进小车里。压倒性的嗅觉体验让艺术家本人始料未及,然而将信息或观念进行视觉转化倒是刘辛夷向来擅长的艺术手法。
同样刺激着观众感官的是郑波探索“生态-酷儿”(eco-queer)可能性的录像《蕨恋 I》(2016)和《蕨恋 II》(2018)。在这一系列中,七位男性演员被邀请走入台湾的原始森林,以几乎无叙事的方式演绎与蕨类植物交欢的情景。在布满各类绿色植被的远景画面内,赤身裸体的男人成了自然景观的点缀。而在近景镜头中,男人似乎转换为主动的一方,抚摸、舔吻、进入蕨类;自然则相对被动地接受人类施与的动作,配合他的全身性颤抖而微微晃动。
米约翰·鲁贝托和乌里赫·希托夫(Miljohn Ruperto & Ulrik Heltoft)从2013年至今持续创作着《伏尼契植物学研究》(Voynich Botanical Studies),作品基于15世纪的《伏尼契手稿》,其中绘制了形态各异的神秘生物。艺术家通过三维电脑软件将《伏尼契手稿》中的植物建模,生成负片,最终以银盐冲印输出图像。对于照片这一媒介的使用令观众想象被记录的植物或多或少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些拟人的、姿态优雅的生物,便会认为它们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虚构之物。
展览围绕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这一线索展开讨论,每件作品都呈现了人造的边界。展厅中有一根现成的石灰色立柱,刘辛夷用黑白色粉笔隐隐勾勒出“借石”二字的轮廓线。通过选取与“界”字谐音的“借”,艺术家强调出画廊空间元素,《借石》(2018)与《游击小队》一同,探索着空间的分界与分配。这件作品同时也属于刘辛夷反思地理因素与人类意志如何改造自然的“地理事件”项目一部分。郑波的《HAL 9001》、《HAL 9002》和《HAL 9003》(2018)在画廊空间内栽培了棒叶虎尾兰、棒叶落地生根以及马尾杉,观众只能从墙面留下的小孔窥探植物生长的处境。装置内部的镜面为同一株植物形成了无数个虚像,仿佛暗示着在未来无人照料的自然界里,任何物种始终可以进行完美的自我复制。艺术家提供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或许在邀请观众打破人造的边界,与不同的物种建立亲属关系。
文/ 缪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