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林奥劼,“人造人”展览现场,2021.

北京

林奥劼

香格纳北京 | ShanghART Beijing
北京朝阳区草场地 261号
2021.09.11 - 2021.10.17

林奥劼在香格纳北京空间的新展“人造人”(How Do Artists Make a Living)延续了2019年他在北京首场个展“有空调的热带能出哲学家”(Those Who Like Playing Tricks Usually Don’t Live a Good Life)标题中英文不能互译的“传统”。这种开场就出现的语言错位似乎在提醒观众不要被眼前的第一印象限制住,就像在艺术家的家乡话粤语里,“人造人”的发音和“人做人”相同,而按照他的说法,政治就是“做人”。

于是有了另一面展墙上的三行字:“人类要怎样的生活?世界是怎么运转的?谁掌握世界的真相?”其中第一个问题也直接出现在单频录像《Real》(2021)开头的部分,然而提出这种“终极问题”之后,艺术家在接下来三分钟的独白里却并没有单纯围绕“真实”或“真相”展开讨论,而是在其中掺杂了不少关于“现实”(real的另一重含义)的感叹:“你还真以为能用爱发电吗?人都是看有没有利益,都是混两口饭而已。”加上粤语自然带出的生活感,以及视频中此起彼伏的消音效果和表情符号,《Real》如同林奥劼的大部分作品一样,凸显了从语言、语义到画面表达上的多重意义层次。这种矛盾感让人想起展览入口处墙上的两个简笔画小人,微笑看起来像假笑,一方甚至因此失去了光环。

同展的其他作品基本延续了上述线索。《爱情》(2021)的人物造型取材于东汉文物,男人与女人也呼应着主题“造人”,丘比特之箭射穿的红心暗示着维系各持手机的两人的关系,那是一种艺术家眼中的“微观政治”。《我有一个梦想》(2021)基于他对多位中国艺术家的提问调查,最高频出现的答案被排列打印出来,显示了所谓艺术行业内部某种权力结构在大家心目中的“共识”。《艺术家是怎么活的》(2020)以更加稚拙的图案,描绘出不那么轻松的现实:卖作品、收租、获得家人支持、艺术家代笔、申请驻地都在这张ipad绘画里变成一目了然的卡通图标。而《世界》(2021)中由大量碎片式图标构成的图像系统则似乎可以适应任何语法结构,任意组合都能传达出信息或者信息的拟像。

林奥劼将展览的重点落于政治,但处处均未落实,最后索性将整个展览化为一场游戏:隐藏于各个作品里的密码可以解开展厅中央黑色手提箱里锁住的一部录像作品(《艺术家的故事2》,2021)。这不禁令人想到尤里·洛特曼(Yuri Lotman) 的艺术符号模式化系统:任何作品的意义生成过程也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若干图像作品里找寻数字信息并不困难,但手提箱六位密码的长度和次序让筛选成为最大的难题。展期过半,解开谜题的据说只有一人,但林奥劼觉得参与更重要,就像他一再试图用自身去介入,用不同的“语言”去寻找视线之外的“真相”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