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林博彦
Vanguard Gallery
上海静安区曲阜路9弄B1层8号
2021.09.18 - 2021.10.30
在亚马逊众包平台Amazon Mechanical Turk(MTurk)提供有偿服务的微工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我猜,他们的工作总是重复性的、有些无聊的、甚至可有可无,虽然享受居家工作的弹性和便利,但几乎全无保障。是什么让人变得如此可替代、如此不稳定?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拜访了艺术家林博彦的个人项目“……然后我们淹没于云”。
正对展厅入口的录像装置《一件日趋困难和无用的任务》,陈列在四排金属货架上的几十部二手手机由单独的玻璃罩封盖,手机循环播放着亚马逊MTurk工人(Turkers)对于艺术家在平台发布任务(HIT, Human Intelligence Task)的回应。林博彦邀请Turkers提交一份任何形式的创作内容,用于证明自己是人类而非机器人,完成任务的单次奖励为0.75美金。在这些或许日常珍藏在手机里的视频中,你可以找到他们自弹自唱生日歌、饱受失眠折磨、拔掉白头发演示疼痛感的片段。这些让他们看上去或听上去像人类的元素,让我想起90年代《纽约客》那则著名漫画的标题:“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如果说用户匿名体现了互联网普及带来的身份危机/自主表达可能性,那么当下在线劳工消失在平台的身体则令他们的付出显得愈发微不足道。在数字经济环境中验证为人的尝试或许是浪漫的,却也是徒劳的。林博彦分享给我他的TurkerView个人主页——一个针对MTurk任务发布者即雇主表现创建的互助评论社区在功能上类似于大众点评,其中一则“差评”抱怨了证明是人类而非机器人的任务“似乎太过主观了”。在当代艺术中受到追捧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却成了零工不稳定感的来源,不免讽刺,不过这也迫使我们回头去追问这组关系在艺术界日常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受追捧是否一定意味着可以带来稳定?背后的逻辑离零工经济究竟有多远?
录像装置《人类劳动力的高速公路》是一个改造过的办公空间。林博彦同样通过发布任务的方式征集Turkers拍摄自己的工作环境(主要由居家场景中的电脑与办公桌构成)的视频,并在几组90年代的台式电脑上循环播放。根据艺术家提供的指南,Turkers需要关闭或调暗自己拍摄的电脑屏幕,因此我们有机会在视频中瞥见在任务分配与交付过程中始终隐形的数字劳工的剪影。《引路的坐标已成墓志铭》邀请观众翻阅90年代互联网黄页,在一台连网的电脑上手动输入黄页按主题分类汇编的网址,并查验网址是否依旧有效。参与网址考古的观众或许可以换位体验Turkers处理平台任务的重复与乏味。
进入展览的最后章节,即录像装置《没想到这就是未来》,艺术家围绕平台劳动者的工作条件提问:“让你觉得特别超现实、怪异或难以置信的HIT经历?”除了少数暖心的任务——例如打电话祝愿孤儿拥有美好的一天,大部分HIT的工作量、工作内容的暴力、工作成果应用场景的不确定,共同揭示了亚马逊MTurk是一个不断让人感到挫败的“人工人工智能(artifici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劳动力交易平台;人类的参与是为了机器更好地工作,甚至协助系统最终将自身淘汰,而不是反过来。一个艺术项目即便耗时数年进行调研和实践,也无法改变科技巨头们构建的平台资本主义生态,然而艺术家让微工脆弱的声音被听到的努力,在24/7的数字平台之外,临时打开了一个可协商、可触碰的空间。
文/ 缪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