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信任&迷惑
大馆当代美术馆 | Tai Kwun Contemporary
香港中环荷里活道10号
2021.05.05 - 2022.01.01
长串的灯泡从高挑的展厅顶部垂下,如展览入口的帘幕,招引观众进入展厅内部。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这件《“无题”(北方)》(1993)中的挑逗姿态却可能是展览“信任&迷惑”中最安稳和传统的元素了。展览开幕当天,在这片夸张的节日灯光四周的空间里,几个行为艺术作品同时进行着,向摩肩接踵的来宾索要注意力和参与度。一些人为这种奇特、混乱和充满生命力的现场所吸引,另一些人则决定逃避来自表演者邀请对话的不适感。更多时候,这个长达七个月的展览项目分时段地演绎一系列行为、装置和影像作品,同一件作品的状态和布展方案也会持续改变,例如那排欢庆的灯泡帘幕在某一天会变作盘旋累积成堆的疲倦状态,再之后不久又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水面折射出寂落光谱的空荡荡的鱼缸装置(杨沛铿,《日落24/7》,2021)。
在一个正常的工作日走进这个展览并不会感到巨大的戏剧性,但那种异质的、随机的、电流般流窜的变量一直存在,像展厅地板中嵌入的腐朽中的骰子(著名魔术师瑞奇·杰伊[Ricky Jay]收藏),鼓动着观众在面对未知和机会时再多一些尝试。你可以聆听水果中水份变化通过合成器谱写的静物之乐曲,或是近距离观察一套复杂机械运动带来的心跳般的灯光装置(分别是作品《分解》和《Copula》,皆来自艺术家毛利悠子)。塞莱斯特·布里那(Celeste Burlina)设计了一座介于景观和多面向功能性看台之间的舞台装置(《离迷若得》,2021),可以攀爬游戏,或者随意休憩俯瞰整个展场。舞台内部的隐藏空间是立陶宛艺术家莉娜·拉普丽特(Lina Lapelyte)的新作《斜坡研究》(2021),也需要用身体去感受不平衡的物质空间和不均衡的音乐之间的特殊关系。参与和体验是这个展览不断强调的东西。当代艺术制造的“新”是令人充满迷惑的体验,显然策展人谭雪和瑞牧德斯·马拉萨斯卡(Raimundas Malašauskas)希望借由这种迷惑性、身体性的新体验打破僵局,为重新建立人与人的信任关系创造可能。作为一种对香港2019年后社会剧烈撕裂状态的某种回应,艺术的另类能动性在此被寄予期望。同时,这一高举的期望也迫使我们再次审视艺术中感性的局限和无力。
进入十月,提诺·赛格尔(Tino Sehgal)的两件旧作开始上演(《这些联系》[These Associations],2012和《如此变奏》[This Variation],2012)。四十几天中,观众可以在大馆的监狱操场遭遇集体的行为和主动分享故事的人们,或是在暗室里参与集体的歌鸣。疫情期间,艺术家在此的作者性更渐消退为一种集体创作的流动感。在多次体验这乐观的充满理想主义的作品后,我不得不将其与布莱希特“离间剧场”的克制和隐忍对比:是跟随艺术的感性引导投入一场近乎忘我的天启式仪式,还是在疏离的凝视中沉思改变的可能?我想起这个展览中一件“真人书”作品(梅特·埃德瓦森[Mette Edvardsen],《时间在午后阳光下睡着了》,2010至今)的体验:一位香港的表演者与我席地而坐,她背诵了一段《如果这是一个人》(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著,1947)中关于犹太人集中营的部分章节。我清晰地记得她身体姿态和声音情绪中的痛苦与压抑——在世界变得更混乱的过去十年,一种只基于感性的美好愿望似乎还不足以抚慰她和她的城市的苦难。此刻离重新建立信任似乎还有相当遥远的一段距离。
文/ 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