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当我们面临困境”,2022,展览现场,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 图片:Felix Wong.

香港

当我们面临困境

Para Site
香港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22樓
2022.10.02 - 2022.11.20

在香港仍未能恢复疫情前的国际交流盛况的当下,Para Site第七届新晋策展人展览“当我们面临困境”(While we are embattled)不失为一种特别的存在。展览毫不掩饰其充满野心的宏大叙事:在“全球疫情、种族不公、政治暴力与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展览试图从当下前沿的黑人激进理论出发,延伸到对女性、女性主义者及酷儿群体的关怀,以进行对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度的批判,从而想象重新连结彼此的可能。分别居住在柏林与圣保罗的策展人Nomaduma Rosa Masilela和Thiago de Paula Souza也绝非新手。二人早在2018年就已经作为第十届柏林双年展的策展团队成员共事,并拥有诸多国际机构的策展与研究经验。然而,在他们试图把柏林的前沿话语带到香港的同时,也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本展览成为了近年来相当少见的,在香港艺术机构发生,却没有任何一个香港艺术家参加、也没有关联任何香港本地议题的群展,而展览所声称的“将黑人激进主义的理论及实践置于香港的语境下”则更像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唯一的尝试是一间由柏林的非洲文化杂志Contemporary And(C&)与香港的亚洲艺术文献库共同打造的阅览室。

就参展艺术家和展览作品而言,他们都有着相当多元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关怀,而不仅仅局限于黑人身份,例如来自巴勒斯坦的女性艺术家Noor Abed所纪录的巴勒斯坦妇女在耶路撒冷古村落的枯井旁举行仪式与祭礼的影像(《我们为所有即将到来的战争唱歌》,2021);来自伊朗的女性艺术家Morehshin Allahyari围绕伊斯兰教超自然力量镇尼(Jinn)所打造的跨性别人物模型及其悲惨的爱情独白(《看见未知的她:Aisha Qandisha》,2018);来自韩国的年轻艺术家金正宪为回应多物种生态危机所做的混合了泥土、种子、石头、树皮、纸浆等不同元素的近似肥沃的土地一样的装置(《透过你的灵魂成为多位一体》,2021);另有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由南非艺术家Sabelo Mlangeni创作的关于拉各斯男性酷儿群体的摄影作品(《诱惑王朝》系列作品,2019);现场还有美国艺术家Carolyn Lazard为艺术机构所打造的伤健公义(disability justice)推广手册,内容涵盖手语传译、育儿便利、为不同认知障碍人士所提供的沟通服务、饮食禁忌等内容,供观众免费取阅。

近年来,档案与阅读材料已基本成为研究型展览的标准配置,本展览也不例外。现场阅览室内不乏经典理论如Stuart Hall与Rasheed Araeen等人的著作,一些黑人和女性主义艺术的读本,亚洲艺术家ruangrupa、Pangrok Sulap等的出版物,以及众多难以归类的关于中国内地、香港、东南亚地区的艺术实践的书籍。展览试图在出版物的层面上打通非洲与亚洲的历史经验,并与亚洲的反殖民主义实践发生关系,但很难说是成功,随意的摆放和对话的缺失只会令不明就里的观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也让人联想到当下艺术界热衷讨论的“转译”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取何种他山之石,又如何深入本地语境?这不仅是“好”或者“不好”的艺术的问题,也非单纯策展技巧或者理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更深层面的事实——我们是否真的共享同一个世界,同一种困境?在星球的尺度上,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在日常语境中,人类的悲欢往往并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