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张如怡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4号路
2022.12.23 - 2023.04.09
张如怡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低声细语”呈现了艺术家受委任创作的二十余件新作,在日常性与工业化的辩证法中编织出一处全新景观。初入展厅,观众首先被空间装置雕塑《沙漠并不悲伤,也并非无人居住》(2022)吸引:在这座由金属支架和透明塑料薄膜搭建起来的、类似花圃的半开放结构里,散放着若干更小型的其他作品。塑料薄膜的透明性看似对外部元素来者不拒,却是生长于其中的“生物”实现内部循环的保障。诸如此类的矛盾似乎暗示着艺术家态度上的某种暧昧,就像她在谈及作品标题时所说的,沙漠的极度干燥可以隐喻“自我反观”的冷澈,也可以成为认知的障碍。进入内展厅之前,观众被邀请透过墙上的猫眼窥探嵌入墙体中的小型仙人掌,而退出猫眼视域后,你会在垂直的镜面中遭遇自己作为窥探者的面庞(《短暂的凝视》,2022),这似乎是某种隐秘的提醒:人造景观亦会长久地回望着人。
内展厅空间在乍看之下给人一种万物齐一的错觉——混凝土,白瓷砖,建筑碎石,网格线,塑料薄膜等元素反复出现,在浇筑某种拼贴美学的同时,也无意间削弱了不同材料之间本应有的异质性和冲突感。比如,《温室一角》(2012)中工业计算纸上的网格线与其后展墙上由瓷砖拼接出来的大量红白纵横轴,让我几乎条件反射般地想起儿时练字的经历。这种普遍存在于同代人身上的肌肉记忆是否会催生相应的审美倾向,进而对理性反思造成无声的侵蚀?角落里的《外机》(2021-2022)则有些诡谲:覆于空调外机顶部的由铜丝编织而成的网片,在机身不停转动的黑色叶轮的对比下,如同一则精简的寓言,指向资本主义商品逻辑下奄奄一息的个体趣味,同时宣告了它们被艺术家重新安置的权力格局。这就像《水渍》(2022)中那不断蒸发并凝结到工业薄膜上的水汽,换个角度看,被困于系统内的也有可能并不是它们。
张如怡的作品因此允诺了某种抵抗的形式。无论是“现代化石”系列(2021-2022)将仙人掌与工业废料互相组合从而削弱后者内含的控制暴力,还是“种植”系列(2022)将植物软刺植入与其体量差距巨大的石面上所投射的攻击性,她的创作都让人看到,当个体欲望与工业机器变得密不可分,新的束缚关系也许能让我们的末世焦虑获得短暂的消解。换言之,当工业化的痕迹被作为欲望机器的主体重新度量,由此开启的意义生产或许能让我们从自身所处时代无可回避的忧虑与毁灭中临时撤退。
文/ 孙佳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