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李明,《屏幕幽魂》,2016,iPad、爱普生微喷于油画布、风筝骨架. 摄影:Young.

杭州

“跨服聊天”和“9189公里”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398号
2023.04.29 - 2023.09.03

在天目里美术馆几乎没有隔断的一楼展厅里,李明与达伦·贝德(Darren Bader)的双人展“跨服聊天”被策展人放到一个模拟居住空间设计的展陈结构里展示。但实际体验下来,贯通的空间更像是游戏大厅:观众可坐可躺,作品介绍和二维码散落各处,待好奇的人一一寻得。

虽然标题强调国别和人际之间的“跨服”,但展览更多呈现的还是两人的共性和联结。例如,两人都很幽默,都长于调侃与挪用,爱与现成品打交道,对现代社会大宗商品的流通与消费有着共同的兴趣。不过,这也导致李明与达伦·贝德作品中各自的复杂性在“隔空聊天”的过程中部分地丢失了:“跨服”合作有时变得像是彼此欣赏下的礼貌对答。例如,李明关于流水线生产的录像与装置系列作品《一次性打火机-苹果》(2014-2016)与达伦·贝德想象地球上各类生活垃圾如何发送至太阳系各星球的平面作品《外太空垃圾管理项目(OSS) 》(Waste Management Project for Outer Space [OSS])被放在同一墙面,它们虽然都力图检视全球资本主义供求链条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环节,但在缤纷的图像背景中,前者本身语境的交杂与破坏感很有可能被悄然过滤了。

此外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卧室”与“工作室”单元之间悬挂的若干巨大的墨色“手机膜”。走近才发现,它们背面竟是风筝骨架,而“屏幕”上拖动和拉拽的指痕戏谑地模仿了山水画的效果。旁边iPad上播放着李明2016年的录像作品《屏幕幽魂》,视频中,道士打扮的艺术家在杭州的郊野山峦放飞了一只黑屏手机形状的大风筝。而如今,幽魂般的风筝悬浮在浅色展厅,对落地窗外的天目里商圈构成了某种应景的回应。

六楼是艺术家组合奥尔加·梅萨(Olga Mesa)与弗朗西斯科·鲁伊斯·德·因凡特(Francisco Ruiz de Infante)的双人展,展览标题“9189公里”是杭州与法国欧布里小镇——艺术家所在地之间的距离。疫情三年间,这串数字变成无法逾越的鸿沟,远程行动成为唯一的选择。艺术家在天目里团队的协助下对场地进行了前期测绘并最终“着陆”,同时将全过程记录和展出。

如果没有仔细阅读序厅中的手册或者聆听导览,“9189公里”可以说是非常难理解的,晃眼的灯光、损坏的墙面、铺满的投影——它几乎拒绝任何轻易“读懂”的尝试,尤其是看完楼下相对亲近的“跨服聊天”之后。即便将作品统一归类为“新媒体艺术”,随机与混乱的感觉依然将伴随整个观展过程。这也许部分是由裸露在外的各类设备造成,它们好像本该体面地藏匿和封装在墙中或者地下。例如,贴满黑色胶带的插座电缆,现在醒目地盘踞在各处平面上;巨大的黑色投影仪、镜面或者射灯也常挡住观展的去路;游走在展厅中,观众会发现自己的身影在监控屏幕、镜面、投影等不同媒介反复出现。这些对观看技术及其物理逻辑的嵌套式展示有着多重的意味,它首先毫无疑问是对新技术与媒介的质询,但同时也是艺术家们“测绘”行动不断发生的现场:只有当此地的观众逐一入场,影像与目光才能真正开始交叠互动。

展览开幕前一个月,艺术家们终于来到杭州,布展期间和组织工作坊的经历也被他们加入了最后的作品呈现。例如,《一张自己的桌子》(2023)里不断播放着工作坊参与者创作并念诵的中文诗歌音频,也使用了艺术家们从本地市场淘来的金色元宝纸、八卦镜、广角圆镜等好像带有某种东方神秘色彩的原材料。但是,如果没有导览者的提醒,它们在我眼里已与其他远渡重洋的物件融为一体。

虽然同时开幕,但楼上楼下的两个展览实质上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过,无论是轻巧接发球式的线上“聊天”,还是严谨缜密的制图“着陆”,展览准备期间的跨洋沟通本身已在这三年的演练中变成了最为突出的实践。因此,在一切恍若如常之后,它们之间不能说是毫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