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
分散话语
巽美术馆 | DUENDE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佛山市顺德区华侨城欢乐海岸PLUS1座105号
2023.09.23 - 2023.11.23
近年来在国内,关于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展演和讨论,似已进入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如今可能很少有人还记得2011年《艺术界》(LEAP)杂志的刊首语曾有“艺术介入社会之年”这般期许,也很少有人再提及2000年初期碧山、许村、石节子这些曾一度引发泛文化圈甚至大众媒体关注的艺术乡建案例及其激起的种种争议。像“每个人的东湖”(2010-2015) 或“六环比五环多一环”(2014-2015)这类具有一定规模、组织、时间跨度和传播效应的艺术项目/行动,在今天已很难想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该迅速滑向某种否定性的结论。至少在由王景策划的这场名为“分散话语——作品阶段分享展”的展览中,9位艺术家/小组以他/她们的11组项目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充满韧性与活力的社会实践现场。
参展作品的出发点和关注议题各不相同:“城中村自建房调查小组”深入广州城中村和深圳厂房,以接近工程测绘的方式度量和呈现各种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建筑尺度偏移,试图让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经验变得可见可感;郑若荔邀请参与者来家中同享一桌客家菜,由此引出对于客家移民家庭中潜藏的性别及身份意识的集体讨论;周霄鹏在柏林长期陪伴和教授患阿兹海默症的老人绘画,慢慢发展出关于情感劳动和个体关系的思考;李牧与张芳以野生植物研究作为组织青少年在自然中学习的契机,展开替代性教育的实验……策展人概括出四条线索——测量中的看见、重新自我书写、疾病与陪伴、另一种教育——来对应这些各异的实践,以此避免将它们捆绑在同一个相对集中的、更具统合力的主题论述上。王景在展览前言中坦承自己并不寻求具备一致性的表达的集合,更期待形成各种“差异叙述”以及“星丛般散点的场域”。而连缀这些星丛的与其说是策展话语,不如说是布展方式:展厅中,大量简陋的、使用过的白色泡沫塑料箱取代了常规的展墙和展台,它们沿墙角和地面堆砌、码布、蔓延开来,将单个作品有机地圈入其中又与之产生呼应关联。这些泡沫塑料箱被巧妙地运用为展台、道具、布景和空间区隔,也让展厅看似一处使用中的仓库或厂房,暗示我们进入的实际亦是艺术家们工作的某个现场。
较之一般调查性展览(survey exhibition)的梳理、剖析和回顾,“分散话语”更偏重过程性的分享,以及场景和感性意义的营造,偏重艺术家的长期工作在此时此刻的切片式呈现。这或许是策展人在有限的条件下因地制宜的结果,但反而有效解决了社会性艺术展览所固有的一个难题,即此类作品以调查报告、纪录性文本、图像和视频为主的呈现方式,历来让策展人和观众为其“枯燥无味”而头疼。在“分散话语”中,影像作品两两配对,互为对应和补充,以精炼的切片避免了将项目全部阶段和素材和盘托出给观众造成的繁冗印象。另一方面,或许更重要的是,如策展人所说,这些分散的话语正是此刻、此在的症状。客观地讲,这些年来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处境确实更加艰难。这也是为什么相较于“碧山计划”、“六环比五环多一环”、“每个人的东湖”这些以广泛参与和整体造势为特点的过往项目,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临时性、过程性的个体行动所构成的点状分布与星丛。社会参与式艺术在重重挤压中逐渐转向地下,艺术家们选择以小型的、分散的、游击的,甚至是因陋就简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工作,走向边缘,扎根在低于我们视线以下的地方。在此意义上,“分散话语”不仅仅是当下的症候,也是星星之火的希望。如何把分散的点连缀成网,则是留给我们的任务。
文/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