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熊佳翔
熊佳翔工作室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草场地257号
2024.05.18 - 2024.06.18
熊佳翔的个展“雨水与灰尘”在他位于草场地兴达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几间工作室里展开,不同媒介的作品被分隔在四个展厅里,前后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四幕。展览标题中的“灰尘”,直观地显现为第一间展厅地面上铺成长方形的大片灰土,这些灰土来自熊佳翔冬季取暖烧尽的木柴等物料。在这块特殊的“屏幕”上,投影播放着由月食、蹦床、装饰射灯等视频素材拼贴而成的动态影像。对应标题中的另一个意象“雨水”,《水滴》(2023)这件作品被设置在第四展厅,观众需要从小门侧身走入。在这里,四面墙完全被A4尺寸的白纸列阵覆盖,白纸上附着着商业广告拍摄中常用的仿真水滴。踱步其间,不免有身处隔音审讯室或汉白玉地宫的禁闭感。
按照艺术家设定的观看路径,第二展厅里出现更多具有实用性的材料。整个展厅被一面倾斜的展墙一分为二。墙的正面是一大片弹力布面,上边印有艺术家利用人工智能程序Midjourney生成的室内场景,图像的尺度与真实物件相差无几。艺术家后期对布面的裁剪、拉伸、缝合让这幅由AI生成的中产生活景象变得形态倒错,暴露出平滑图像的遮蔽技术。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斜墙背后的工作室空间,地面上的颜料痕迹、不规则的水渍纹理、四处散落的陶瓷作品(“键盘”系列,2023)共同构成了某种更为轻松的日常情景。这里设有一个黑色壁炉,炉内堆满了用白色A4纸折出的各种表情包形态,仿佛以实体形态呼应着前面AI生成图里那座炉火正旺的虚拟壁炉。整体来说,作为展览第二幕,这间展厅似乎有意通过并置具象和抽象形态——如挂在AI画布墙上的系列绘画“燃烧”(2023)里变形的教皇红袍,以及阴影、字符、化妆品颜料等这些萦绕日常的视觉要素,来重新辨识人们在认知外部世界时可能依赖的路径。
进入第三间展厅,大量带有化妆品涂抹、刻刀切割和火烧痕迹的桦木板作品,让熊佳翔的工作逻辑得以与绘画连接。色块与线条依据木板原有的自然纹理布局,明暗不同的区域通过打光强调了绘画的物质属性。与整个展览结构相似,这些木架、木板、化妆品色层、刀痕,甚至光线,各自构成了需要单独处理的环节。就像是对第二幕里所罗列的那些视觉要素的回应,它们并不仅仅在尝试提供新的统合,还在邀请观众不断地去辨别其背后的逻辑与情绪。可以说,展览“雨水与灰尘”借此提示出一种潜在的紧迫性:当艺术中的材料或图像直接取自现实并以之建构对偶或碰撞时,社会日常中的生产模式、媒介文化、新闻信息,甚至包括艺术史叙述都可能在某个出乎意料的瞬间与其会通。联想到我们在政治与技术双重治理下早已被切断的现实,其中亟待处理的社会记忆及其可能的处理方法,或许也只能是分段式的?
文/ 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