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钟笛鸣,“凹”展览现场,2024. 摄影:Cra.

上海

钟笛鸣

天线的线 | Antenna-tenna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B1层7号
2024.09.12 - 2024.10.26

钟笛鸣的装置作品具有简洁规整的几何造型,封闭、平滑、低饱和色的外表让人感觉仿佛某个重要功能等待着被启动。而在不起眼的孔洞、凹槽里总是出人意料地隐藏着另一个微缩版的装置、一个更小的几何体或一丛细碎的颗粒。它们令我不断想到智利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Benjamín Labatut)通过文学虚构扎入物理学家、数学家意识空间的小说《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钟笛鸣借由这些具有强烈模型感的作品试图再现的,其实也正是科学家撞到知识壁垒时的壮观场面,好奇心与被撼动的意识界限。

比如展厅里伫立的一个直径三米半、两米高的巨型水泥色圆柱体,它堵在墙角,很容易给人一种“什么也没有”的印象。即便有工作人员的提示,我也依然无法看到比我高的圆柱体台面上的东西——除非借助工具(手机拍摄)、或者后退到合理距离眺望。那是如同登月照片般的场景:广阔异质的“地表”上散布着成簇、成组的几何构件。比例尺瞬间放大了许多倍,刚刚还被困在水泥墙脚的我化作登月宇航员。作品名“最后一道菜”似乎向观看者透露了若干线索:核战争、太空争霸、黑暗森林法则——艺术家喜欢在标题里隐藏或暴露些什么,如同她在作品中做的手脚。

不过,我对这位在深圳长大、在美国读书和生活的艺术家真正产生兴趣,是因为发现在她令人联想到高速城市化或幽闭太空科幻的冷酷工业感视觉语言之下,却包裹着一颗微小、孱弱甚至有些自怨自艾的内核。这一内核提示了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绝对孤独。

在装置《高枕无忧》(2024)里,还藏着一件名为“高危”的影像作品。仿佛青铜材质并带有百叶窗式皱褶(看看这奇异的对比)的枕形装置靠近地面处开了个小口,观众需要彻底匍匐在地上才能凑近看清里面闪动的影像:一根冒着热气的通心粉,被线拴着,在玻璃碗壁上一边跳舞一边哼哼唧唧唱着歌。2分45秒的视频和出现在其他作品题目里的“九分熟”、“嚼劲十足”(《九分熟的寰宇革命》、《直到无所畏惧为止都嚼劲十足》)一样,暴露了艺术家对味觉、口感的渴望——外表冷酷无机的高科技模样下,分明藏着对生命力的强烈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