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陈若璠,《软窗》,2024. 木头装置部分:橡木,磁铁,钢钉,硅胶,弹性混纺;悬挂装置:沙子,石头,木屑,棉线,钢丝. 图片提供:BANK.

上海

陈若璠

BANK
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298弄2号楼
2024.11.02 - 2025.01.11

约翰·伯格在《理解一张照片》中曾这样区分摄影与绘画:摄影是引用现实世界,绘画则是一种转译。然而在BANK金库项目空间的陈若璠个人项目“风的敏感”(shelter)中,看似“引用”自现实世界的动态影像,实际上却是一种转译:她用软件模拟出2023年10月在挪威北极圈内的Fleinvær小岛上驻留时的风、阳光、水流及海面的形态,参照当时日记记录下的感受,通过“情感建模”为记忆存档。

在《登岛日记》(2024)中,9:16竖屏画幅的真丝织物上,通过软件模拟出的数个日记式影像投影在艺术家手绘的岛上风景中;当观众在作品周围走动时,空气的扰动会让“真丝屏幕”轻微摇曳,仿佛艺术家创作时感受到的触动。那是登岛后的第三天,“路上见到好多海鸟在不远处的海面盘旋,管家说这是近几年才有的动物异常行为,海平面因冰面融化以每年10cm的速度上涨。”(《在岛上的日记》2023.10.9-10.24)

无所适从的海岛无处落脚,而全球变暖也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岛上地震般的狂风便是一例。两件巨大的装置作品《软窗II》及《软窗I》(2024)像括号般分居展览首尾,展现了艺术家所驻留的3平方米小木屋的可能命运:它不得不被钢丝绳紧紧固定在地面,坚韧地存在;又如衣物般成为人的庇护所,尽管自身那样脆弱,仿佛随时可能被风吹倒。几乎1:1复刻的巨大体量及歪斜、倾颓的视觉效果凸显了风的暴烈;而富有弹性的混纺织物、硅胶及橡木等材料则是坚韧的注脚。容易忽略的是,装置上方还有一团垂下的杂乱棉线,上面粘着大小不一的砂石,这源于艺术家在作品制作的工厂里观察到的现象——尘粉飞扬的工作环境里,工人们竟很少佩戴口罩——对于微观的社会问题,艺术家以尘肺病作喻:当我们忽视细小的微尘,到真的动脉堵塞中风时则为时已晚。

《末节》(2024)不啻陈若璠艺术实践的方法论之一:画布背面的线头成为画面的重点,一如艺术家所观察到的种种被忽视的问题,无论是融化消失的冰,还是木工工厂里的粉尘,它们都像线索一样引起关注,激发思考。展览开头的两张纸上作品《冰呢(10月12日)》则展示了陈若璠的艺术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特质:对着屏幕写生。左边那边是对着真实海面画的,右边那张则是对着软件模拟的海面影像静帧画的。究竟何为真实,何为虚拟?答案或许暗藏在陈若璠书写驻留日记时的潜意识里。她写道:“飞机几乎落在海岸线边上,眼睛太忙了,逐帧都好看。”一如人们有时会夸奖“天蓝得像屏幕壁纸”,屏幕体验已成为新的审美基准。如果现实世界的好看是“逐帧都好看”的话,对于陈若璠而言,屏幕不仅是理解现实的媒介,更可能已然成为一种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