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格哈德•里希特、《7》、1991、 纸上水墨、17x 24cm

纽约

格哈德•里希特个展

绘画中心 | The Drawing Center
35 Wooster Street, New York NY 10013
2010.09.11 - 2010.11.18

“我以为这是二十个不同的人恩做出来的作品”,这种只言片语的议论,其实也是我在思索这场组织严密的展览时,自己想说的。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素描和水墨,其呈现出来的多变性无论从媒介、风格、大小还是技法上看,似乎都非一人所为,而是群展的集体成效。目前展出的五十件纸上作品,正是展现了艺术家在创作上的求变,他的全部作品几乎都是和摄影为基础的抽象绘画联系在一起的。

一些作品,如《21.5》(1986)和《16.8》(1991),令人想起了地震图上模糊的轨迹线,时而正常时而反复无常。而后者对线条运用自如,在其它的作品里,那些线条却在纸上谨小慎微地移动。13.2.1986 (1)则是随意的乱涂,而同一时期的13.2.1986 (6)里,艺术家重复写下自己魔幻般的签名,这些签名最后化成了那些浓烈的曲线中的一部分。相比较而言,节制而冷静的《无题》(1978),似乎是对罗伯特•德劳内(Robert Delaunay)的神秘画做的准备性研究,而《对博物馆墙的研究》(Study for Exhibition Halls,1986)涉及的是更现实的空间问题。同样在空间和形式上的多变手法,还体现在里希特对水墨的运用上,称得上是浓妆淡抹总相宜。《17幅海景》(17 Seascapes,1969)中仿真的窗户图,使用了极为节俭的手法,呈现了海天之间变幻无穷的全貌。

这些各式各样的作品,除了偶尔为之的被看出来的转义特征外,也回避了一个问题的实质,这些纸上作品如何能体现里希特在绘画上的多产性和丰富性呢?很多画似乎都具有能动性,可自行处理画面上的一切。也许里希特不拘一格的创作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在画中多次使用涂抹消解的手法。很多作品,包括《Drawing II》(2005)和更小一点的《27.4》(1999),都是通过对线条抹除而非连接的方式,将不同的扇形面融合在一起。

译/ 王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