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马秋莎,“RAW”展览现场,2013.

北京

马秋莎:RAW

北京公社|Beijing Commune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内
2013.07.19 - 2013.09.12

本次北京公社的个展取名为“RAW”,这个题目与三件作品的材料虽然略微相连,但比起这种关联,作品本身的力量更为显著。高清的彩色画面带来的生理愉悦使影像作品《虹》在整个展览中最为醒目。完好鲜美的番茄被切碎,清澈的玻璃容器被浇灌,洁白的丝袜被茄红泼溅,以及表情没有变化的少女们,马秋莎又一次的把个人经验在作品中微妙的转变为建设性的形态。这些经验常常直接来自她本人的成长记忆,艺术家对早年生活的执着回望暗示了一种知道无法回到过去、却又不愿朝向未来的状态,这种“不愿前行的太快”的心态就像青春期在生理之外的某种延长。

目光从鲜艳的《虹》转向另一侧的影像作品时,《星》几乎不留余地的把人带入黑暗,电蚊拍打飞虫的闪光里透露着死亡的浪漫。虽说闪光处在生死的临界点上,但明显不具备再一次迈向生的可能,只有来自死亡的恒定压力。但若再一次细看那闪光,虽然留给这些小生物的最后舞台漆黑一片,出场也就几帧的时长,但艺术家有意放慢了帧率(Time stretch),提升了在黑暗的宿命里游走的生命那微弱的存在感,由此把极易错过的瞬间纳入到观众感知的阈限。另一个展厅的《丹》展出了一组一位女孩从中学生到艺术家的照片。“丹”是马秋莎的学生和模特,在这九张100X100cm的相纸上,她从瞪大眼睛自拍的青涩少女进化为最后那张成熟的女人模样。这些图像的形式虽然十分常见,但由于艺术家刻意留下了为记忆伸展的大片空白,观众便很自然安插进了个人的想象与经验。作品纯真、诚实的质感似乎在邀请我们一起温情的注视着丹那不断成长和改变的自我。

那些能留在艺术史或文学史里被一代代人解读的作品,大都是先从感官情绪层面上诱惑观众,然后再引发深思熟虑的分析。在这一点上,马秋莎几乎在每件作品中都体现着艺术家对生命某个侧面的温情,进而观众对这种温情的察觉构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这便像《虹》里青春期快结束时的宣言一样勇敢,也是十足有趣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