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徐文恺:屏幕一代:前传
C-空间 | C-Space
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红一号院C1&C2座
2013.11.02 - 2013.12.01
空旷的展厅被呈现为带有未来感的蓝色空间,而六件作品出现在位于展厅视觉中心的六块屏幕上,极简主义的展示风格在无声的环境下似乎让人更容易进入冥想状态。蓝色在此成为了制造科幻错觉的一扇大门,而这样的错觉也落实在作品的第一部分《柔软》中。蓝色屏幕中的轮廓缓慢移动,在几次努力辨识的尝试后,影像成为了吸附感知的黑洞,一切通往未知。而在《坚硬》部分,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的宣讲录像似乎指涉了展览所关注的主题背景,但在计算机图形算法的不断重组中,其被抽空为不具所指属性的动态画面,而最终成为令人费解的联播背景。二者以对比的结构和玩笑的方式,调侃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
在没有明显逻辑线索的《重复》、《纯粹》和《静止》后,展览归集于以白噪音构成的《闹》。艺术家在这四个部分中都选取了元素单一却又有着微弱变化的视觉信号,屏幕以忽强忽弱的频率介入,展览以逆向的方式提示着屏幕随时随地犹如幽灵般萦绕式的存在。屏幕与网络作为媒介,汇集了以人为单位的信息节点,由此麦克卢汉预言式的隐喻在我们耳边回响:“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我们身披全人类……”。
然而对应于麦克卢汉的判断,展览逼迫我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有着稍显滞后的偏差:信息媒介确实成为人类的延伸,但我们的中枢神经始终没有具备同等强度的预先麻木与自我截除的能力,技术带来的能量形成了全新的拜物教,人作为挣扎的节点,在恐慌与沉溺中震荡。换句话说,人与屏幕在流动中交织成为具有社会功能的生态系统,人因为屏幕所牵涉的技术与观念,而有了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的相应变化。事实上,展览体现了作为屏幕使用者的观看者不可察觉的本体转换——我们日常所看所用的屏幕正成为我们本身。
而艺术家在此次展览中体现的姿态是毫无避让并且无所抗拒的融入高度信息化结构化的现实之中,这样“柔软”的态度似乎成为一种逃脱的策略。但是当面对不可遏止的力量和不可阻止的趋势之时,旁观者与当事人的身份几乎不可区分,泰然自若的态度可以使技术成为艺术的手段,但是也可以让艺术成为技术的装饰,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从容而又严肃可能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命题。
文/ 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