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何岸,“是永远不是”展览现场,2014

北京

何岸:是永远不是

魔金石空间 | Magician Space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798东街
2014.03.29 - 2014.04.27

艺术家何岸此次个展“是永远不是”对魔金石空间的原有展厅结构进行了局部的模仿与重塑,展厅的地面由于地砖的覆盖而被抬高,天花板也因全面复制下沉而加剧了展览现场的压迫感。空间中的一切意象都悬而未决——被机油缓慢渗透的地砖裂隙、散落其间的黑色电线、墙角上等距间隔的无序数字、零星坠地的白炽灯以及反光板配合着掺杂着多种气味的浑浊空气——却又似乎暗示着末日时分的倾颓与衰败。下降的白色幕墙与上升的黑色石块形成视觉上的呼应,而也就是这两块被墨汁侵染过的黑色长方体填充了另一规整展厅的大部分空间,它们闭合的占领方式提示着这一空间的绝对私密性,整个展览以暧昧的方式邀请但又拒绝人们的进入。

大多数人面对着这样针对于展厅内部空间的变化与塑形为作品本身的展览之时,都会进入某种莫名的失语状态,似乎语汇无法捕捉空间中各个细节与因素带来的微妙感知,但实际上,此次展览空间中的多重感官因无法被简化为可供阅读的平面信息,而破除了符号系统的表意禁锢。“事实上术语的选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念空间(与精神范畴相关)与真实空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空间之间)的距离。”[1]何岸此次的展览本身,便是在“理念空间”与“真实空间”的缝隙之间制造了一种流通于二者之间的“术语”。因此不同于大多数反思政治权力结构的空间作品,何岸的作品更像是由理念延伸至真实空间的一次尝试。

相较于艺术家此前在魔金石空间所做的两次空间改造的展览案例“我相信有人会带我到那个地方,但那是明天的事”(2010)以及“乳房上各有一颗痣,肩头还有一颗”(2011),此次个展无论从形式还是观念上都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但同时又呈现了更为克制的理性状态,也因如此展览有着某种矫枉过正的严肃感而稍显生硬。相对于艺术家一贯松弛与幽默的展览风格,此次展览似乎见证了艺术家自桃浦项目“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之后的一次明确转型。展览以隐性的方式将观者置于表象空间之中而又在理念层面迅速否认观者从此次展览之中获得的视觉经验——一旦观者在进入展览空间后,在疑惑中急于寻找解读线索的时候,就毫无征兆地走入了艺术家预先设计的表象迷宫。

如果说展览现场是一次艺术家塑形的游戏空间,那么展览从观念上更像一次由知识经验为起始的空间生产,可惜的是艺术家悬而未决的态度并未让此次生产有效地转化或启迪新的知识经验,展览也因此仅仅成为体验式的游览场所。但反思对象的模糊性却拉伸了作品的阐释边界,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作品单向性的景观呈现方式。

1.《空间的生产》节译,亨利·列斐伏尔著,晓默编译,《建筑师》第117期(2005年10月出版),第5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