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Kenneth Goldsmith,《Printing out the Internet》现场, 2014,摄影:Achim Kukulies

杜塞尔多夫

智能新世界

Kunsthalle Dusseldorf
Grabbeplatz 4, D-40213 Düsseldorf
2014.04.05 - 2014.08.10

展览"智能新世界"(SMART NEW WORLD)作为杜塞多夫四年展当代艺术部分的重头戏, 着眼于科技数字化和当代艺术的关系。但展览所企图呈现的这个“智能新世界”,却并没有那么新颖。

缺乏新颖力在两方面,一是大部分的参展作品已在近年来多次出现在各类双年展和类似题材展览中,其中一楼的展厅就包括了欧麦·法斯特(Omar Fast)屡受好评的《五千英尺是最好的距离》, 特雷弗·帕格伦(Trevor Paglen)对美军隐秘基地的摄影作品,以及西蒙-丹尼(Simon Denny )在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出现过的装置。二来作品中所运用,揭露或是讽刺的科技也并没有走在当代科技对视觉文化影响的最前沿。无人机,维基解密,公共闭路监控,这些在当代艺术中屡屡出现的题材,也在一次次考验着观者的耐心。

二楼部分是对“后网络艺术”的重笔。 泰伦·西蒙(Taryn Simon)借助多语言图片搜索引擎,邀请观者输入一个词汇,大屏幕随即展示同一词汇在在不同国家图片搜索引擎排位前十的结果。作品单调的逻辑,缺失了西蒙以往摄影装置中对图像陈列的精准掌控。同样直接的是诗人肯尼思·戈德史密斯(Kenneth Goldsmith)的装置, 为了纪念亚伦·斯沃茨(Aaron Swartz)挑战学术期刊网站Jstor的知识产权垄断,而下载了四百万份文件,戈德史密斯的装置用五台打印机打印总计二十五万张从Jstor上非法下载的文件。在艺术展览空间中,一整桌满满的学术文献,仿佛成了尴尬的存在,若没有被拾起阅读,这一张张A4打印,如同打印的这个概念,似乎也就成了一个形式化的象征。

比起其中一些略显“手势化”的互动装置,展览的亮点落在了少数电影作品中。其中包括首次展出的克里斯托夫·冯哈伯(Christoph Faulhaber)散文电影《每幅图像都是一副空像》。德国艺术家冯哈伯被邀请至美国举办展览,而随后却被FBI所盯上,也因此丢了手头六个月驻场计划的奖金。原因是艺术家之前对各地美国大使馆的摄影记录和访问,引来了美国官方对其’恐怖份子嫌疑’的指控。电影以这个故事开始,记录了艺术家之后一系列的纠纷:签证问题,机场审问,展览取消等等。 尽管电影引人入胜的内容基于事件和经历本身的话题性,但其精彩之处更在于冯哈伯对形势上的复杂化。艺术家邀请了电子游戏《侠盗猎车手》的视频剪辑师,创作了以艺术家个人为主角的游戏视角影片。这一部分填补了艺术家所拍摄的纪录片影像中未能囊括的部分,也给艺术家的想象和回忆部分提供了出口,艺术家仿佛成为了《侠盗猎车手》中的一个嫌疑人,不断奔波企图逃脱外界力量对他的控制。电影于是成为了纪录片和虚拟影像的结合体,在故事和形式上都呈现出了对现实和想象的模糊。

展览中乏力的策展观念似乎也成为了本届杜塞多夫四年展的一个象征,或许尖端科技对视觉文化的影响,本不会出现在艺术展厅中。当艺术对科技做出反应,再由美术馆对艺术做出反应时,观者也只能看到永远晚了几步的记录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