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陆平原,《别问我是谁》,2016,油画布打印、喷漆.

上海

信息雕塑公路

没顶画廊 | MADEIN GALLERY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1号
2016.09.07 - 2016.10.22

没顶画廊迁至西岸新空间后的首场展览被命名为“信息雕塑公路”,一方面体现出策展人对于现下世界的理解角度,另一方面也展示了画廊挑选合作艺术家时的“趣味”——这点或许比展览主题本身更值得研究,毕竟,无论对“信息”的强调还是对博伊斯“社会雕塑”的指涉,甚至二者的组合,只是提示出了大致的关注方向,在深入论述缺席的情况下,很难真正给出一种观念上的刺激。

虽然是以“速度”为题,展览的整体视觉却感觉相对静态和平均,涉及叙事、虚拟现实、网络、宗教、历史、艺术体制等诸多手法和话题;而参展艺术家的年龄层也分布均匀,从前辈艺术家郑国谷、杨振中和冯梦波到年轻一代的苗颖、沈莘和王新一,似乎力图层次丰富。只不过在“信息”这个几乎可以涵盖一切的标签之下,几乎任何类型的实践都可以被合理地收入论述之中,这让“信息雕塑公路”的提法以及如何选择参展艺术家的思路变得模糊。策展人将这种现象描述为“媒介使用错乱”——“这种错乱不单单体现为胡乱搭配或是随意拼贴的形式,更深层的是对媒介偶像破坏的姿态。”不过,媒介是否仍然构成需要被破坏的偶像,还是仅仅是一个已经失效却继续受到击打的假想敌?同一逻辑,对“讯息即媒介”的立论是提供了新的感知方式,还是只是在重申一个已经常规化的认识?如果暂且抛开对展览主题的执着,其中仍能发现一些有趣的比照和关联,以王新一的3D建模和徐震《进化》(2016)中的唐代仕女俑和非洲面具的拼接为例,虽然一个使用到了新的技术,另一个复制了古代造像,但对形体进行塑造的逻辑似乎又有共通之处;何岸的纸箱上铅笔作品《要杀掉他们吗?》(2016)让人想起赵要早期用铅笔在纸币上涂画的作品,而旁边赵要本人的《风景连拍》(2016)则让人回想起他更早的连拍太阳的《我爱北京999》,类似手法的变形中是否传达了某种“讯息”?刘成瑞的《敦促者》(2016)很明显地指涉了藏传佛教并且借用了其形式语言,而陆平原近几年的创作则基本基于对鬼故事的收集和演绎,崇高和世俗让人联想起没顶公司的两个系列“意识形状博物馆”和以情趣用品为材料的《集团》。此外,本次展览还是生动地反映了没顶画廊对以网络和新技术为媒介的年轻一代实践者的兴趣,苗颖和沈莘两位分别从不同的背景和语境出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擦肩而过——高速公路在中国是一个有趣的概念,最低限速往往因堵塞而失效,这让最高限速变得悬而未决但仍充满隐患,于是从淘宝美学到VR技术,其间的重叠和落差或许才是我们时代最显著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