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4 results for: 白双全

  • 所见所闻 DIARY 2022.05.31

    香港热

    万丰

    闷热潮湿的五月,香港巴塞尔带来的艺术界年度热症和天气一样迅速升温。二、三月疫情高峰期的紧张感消失无踪,香港似乎一切回归正常,派对已经提前开始。M+与巴塞尔联合委任香港艺术家鲍蔼伦制作影像作品《光之凝》,在M+幕墙展出一个月。作品首播当日,天星小轮载满VIP在维多利亚港的海面上举杯庆祝;而黄竹坑的各家画廊也在同一天开幕了新展,各显神通地用流水席招待串门的客人。但我知道有些人暂时不会在几天后的香港巴塞尔展会现场出现:一些本地艺术工作者因为抗拒公共空间的疫苗强制性规定选择不入场,当然,更多非本地艺术界人士依然被需要隔离一周的入境政策和稀少的国际航班挡在香港之外。

  • 所见所闻 DIARY 2021.05.27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瞿畅

    今年香港巴塞尔首先吸引我的是一系列泛着玫瑰色光晕的海报。海报里,本地艺术家、画廊家、收藏家、策展人的半透明侧影彼此交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香港艺术社群彼此充盈和支持的隐喻呼之欲出。不去深究谁被包含其中、谁被考虑在外,新冠疫情中广泛萌生的社群意识确实在阴霾之中为我们各自都提供了不少力量。在许多国际画廊工作团队无法亲身到场的情况下,巴塞尔邀请了一批本地艺术工作者协助画廊进行展位安装、撤展和现场迎宾——香港与国际艺术群体的彼此连接在这五日里确实空前地紧密。如果你和我一样,被热情友好的巴塞尔同仁惠赐了一张电子VIP卡,你的正脸就会透过手机前置摄像头的捕捉加入香港艺术界人士的彼此辉映之中,毕竟,这是一场“参与式”盛会。

  • 专栏 COLUMNS 2020.01.19

    2019这一年

    外面的世界,天天有暴风雨

    这句话来自我过去一年反复阅读的一个短命作家的一个短篇小说里的一个过渡性段落:“外面的世界,天天有暴风雨,人们生活在时时会发生亲历地震的担心中,大家都谈论集体宣泄情绪。”他说的是1960年代的一种生存状态,或者说一种生活方式:“……去看电影,或者看戏,或者去听讲座,或者参加诗歌朗诵会,那时伯克利举行这些活动似乎是要培养人们将来对付关键岁月所需要的精神。”

  • 采访 INTERVIEWS 2019.04.15

    白双全

    李筱天

    走进门口放置着“异象图书馆”标识的项目空间,很容易被其中展示的大幅符号画所吸引,它形似一只正在坠落的飞鸟,令我联想到白双全在法院旁听时创作的那些绘画。靠墙的黑板上写着些数字密码,置于中间的书柜里陈列的书籍乍看毫无章法,翻阅时又出现数张写着乱码的彩纸,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息。白双全在现场的介绍使得我脑内电光石火地想到近年朋友之间常谈及的在不安全通讯工具的覆盖下创造、使用新语言的需求。隔了两天,我再请白双全详细谈了下这个奇特的“图书馆”计划。项目将持续进行到6月23日。

  • 专栏 COLUMNS 2019.02.04

    苏珀琪:2018年度最佳展览

    “当我们谈论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从繁华走向虚幻,虚幻走向荒芜,又回头走向繁华,这是艺术行政与策展工作无尽的路,当筋疲力竭地参加完无数的开幕、晚宴、VIP活动之后,脑中常浮现这问题。当然,歌舞升平无法盖过艺术展览所发出的严肃之声。请容我无法为艺术排名,因为它不是运动联赛,我其实更想称呼它们“2018年的展览们”——仅是我与各位分享几个2018年让我印象深刻的展览。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10.23

    黯恋

    武漠

    Para Site的新展“黯恋”从种种与“爱”有关的反向思考与情绪出发,通过17个/组艺术家的创作,试图容纳多个维度的实践面向:借由艺术家们对“光”与“眼神”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的回应,展览将观众目光引向对“爱”幽暗之处的审视,这里既容纳了各类病理学范畴的阴郁症候,也潜藏着更为细腻的、以情感为核心,以研究为进路的创作动力。最后,策展人希望展览能够回应最近在公共与社交媒体中被广泛讨论的“m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1.08

    白双全:那光

    瞿畅

    2009年,在亚洲艺术文献库(AAA)驻场时,白双全将文献库图书所有藏书的留白页影印抽取出来并组装成一本“白色的图书馆”,建议透过对空白的阅读及想象引申出对“内容”的解构、对“阅读”动作的扩大以及对文献概念的重索。对留白处阅读及展开,实际也始终构成着白双全创作的启动点——基于对几近空白的细微处的观察想象,对其阈值的发现与加工,生成新的图像与形态,并等待再次被注视、被延展、被拆解、被生成。

  • 新闻 NEWS 2016.06.05

    马容元(Yung Ma)赴任蓬皮杜艺术中心与K11艺术基金会联合项目策展人

    K11艺术基金会和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任命马容元(Yung Ma)为当代及未来创作部门策展人。

    从2016年6月13日起,马容元将负责一个为期三年的项目,重点关注中国年轻艺术家,并和蓬皮杜中心的策展团队一起,与K11艺术基金会协同策划展览。

    马容元之前在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担任副策展人,从2011年M+创建时开始便在该机构扮演了关键角色。同时,他也分别为第53届和55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策划了白双全和李杰个展。

  • 专栏 COLUMNS 2016.01.12

    M+进行:艺活

    黄小燕(Phoebe Wong)

    “M+进行:艺活”是个以“活”(liveness)为连接点,串起三个展览、六场现场表演的项目,在2015年年底密集登场。单看“艺活”这个词,并不能立刻知道它所指的就是“Live Art”。“Live Art”是指由英国艺术工作者于1970年代推动的一种开放性实践,把戏剧(theater)、行为(Performanc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5.25

    寻找幽灵

    窦子

    曾被西方某媒体报道“一开馆就荒废了”的红砖美术馆自2012年底开馆展后就归于沉寂。投资人、创办人闫士杰从2007年开始收藏当代艺术,藏品虽然还不多,但“都是大件的、水准很高”。在国内外各种艺术资源暗涌一年多之后,今天他以红砖美术馆馆长的新身份高调亮相,消散了之前坊间的一些传闻。红砖美术馆占地二万平米,其中8000平米是室外园林,设计来自著名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董豫赣教授,在大陆建筑与园林都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不太多见。闫馆说他最早受到丹麦奥胡斯美术馆(ARos

  • 新闻 NEWS 2014.05.13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公布最新艺术家名单

    五月十三日,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公布了最新艺术家名单。参展艺术家和团体如下:曹斐, 陈界仁,陈劭雄,陈彧凡&陈彧君,程然,耿建翌,格兰•弗瑞 (约翰•林戴尔) (Gran Fury (John Lindell),黄博志,岩崎贵宏 (Takahiro Iwasaki),贾淳,特雷勒沃•卡雷勒侬&奥利维•科克塔-卡雷勒侬 (Tellervo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6.17

    疫年日志:恐惧、鬼魂、叛军、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

    翁子健

    《疫年日志》首先叫人欣赏的是其定题的创意和明确性:展览“以2003年春天影响香港的事件为起点”,它谈的是”恐惧、鬼魂、叛军、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在维基百科查一查“香港2003年”条目,便会有点令人惊讶地发现,2003年对於今天香港社会政治所造成的影响,或许不比1997年低,它的关键字包括:SARS,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第一次七一大游行,争取普选,自由行和「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还有张国荣跳楼身亡。这展览名為《疫年日志》(借十七世纪英国作家DANIAL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4.15

    重整旗鼓

    窦子

    也许是巧合,转型后的“伊比利亚”同样选择了在4月开幕,并更名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蜂巢)。自2008年4月创办以来,它便一直处于各种变动之中,而这次改变则比较彻底,解决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2012年西班牙警方的“帝王行动”曾一度把伊比利亚推上风口浪尖,成为舆论焦点;而对这次重新开馆后的动向,业内也是非常关注:彻底终结了之前与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的合作,完全转为国人独资,机构也从以前的非营利性质正式转型为商业画廊。

  • 新闻 NEWS 2013.02.25

    伊比利亚艺术中心更名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2013日2月25日起,原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更名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美术馆方将“蜂巢”解释为“意喻人类聚集性生存方式及其思想繁杂性的存在状况,与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和当代艺术现状尤为契合。”

    更名后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在场馆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展厅数由原有的三个拓展为五个。

  • 新闻 NEWS 2012.11.07

    2012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揭晓

    经过数月的提名与评审工作,2012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11月7日于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揭晓。三个重要奖项得主分别为:最佳艺术家白双全,最佳年青艺术家鄢醒,杰出成就奖耿建翌。

    本年度CCAA于今年6月启动,提名阶段由6位批评家与策展人共选出51位艺术家作为候选人,奖项评委会则由7位国内外评委组成,终审结果由评委会通过终审会议讨论得出。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8.09

    白双全:攞你命三千——白双全重看经典电影的角度

    吴建儒

    “攞你命三千——白双全重看经典电影”是香港艺术家白双全“L计划”的第三部分。本次展览是白双全与广州美术学院的一批学生以共同创作的方式,运用90年代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国产凌凌漆》中的元素进行的再创造,以期使观众获得陌生的视觉和感知经验。“L计划”的“L”定义非常特别:白双全从视觉上解释,“L”的横与竖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想象L立体地转动,那就出现一个锥形,意味着从顶部的一个人可以发展出与底部更多人的关联。显然,从为《明报》副刊专栏创作,到旅行系列作品,再到如今的“L计划”,艺术家从最初的将身体作为媒介的自我探索和发现,发展出把更多人卷入这场寻找差异之旅的野心。

  • 新闻 NEWS 2012.06.12

    M+ 获乌利•希克捐赠世界顶级中国当代艺术馆藏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管理局")6月12日宣布,获赠合共1,463件中国当代举足轻重的艺术珍品,纳为于2017年落成的视觉艺术博物馆M+的永久藏品。这批珍藏由来自瑞士的世界著名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博士捐献,保守估计价值为港币13亿元。

    希克藏品被公认为由

  • 采访 INTERVIEWS 2010.12.06

    李杰

    Robin Peckham, 刘秀仪

    通过当代艺术实践中一次偶然的历史划分,香港的年轻艺术家例如李杰已经投身于新艺术的指导工作中了。 他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在伙炭艺术家社区的中心位置使得他及同代的艺术家对更年轻的一代画家起到了非凡的影响。李杰谈了自己对于当前青年艺术家的想法,温文尔雅的油画与素描创作构成的松散运动,即我们所说的“乖画”(Nice Painting)。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9.24

    等待灵魂[台北]

    Kaelen Wilson-Goldie

    时差让人疲惫,的确如此。但它却成为当前双年展的一个共同特征,时差成了一种显而易见的,尴尬的和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乘坐了三趟拥挤的班机,因为24小时的睡眠不足而视线恍惚,同时每个机场都令人不适地相同。当我最后于9月7日抵达台北参加2010年台北双年展的开幕式的时候,深感有必要重读威廉•吉布森(William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3.27

    与视觉无关的旅行

    吴建儒

    作为香港唯一参加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白双全带着他的作品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展览,并命名为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回应展1/2,或者说,这更像是香港艺术发展局对本土艺术家的一次推广。无可否认,白双全的作品太有港味了,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探讨的往往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作品中的想象力与香港高度紧张、规范的城市节奏有着密切联系。白常常谈到自己每到一处陌生的地方,身体便会无所适从,必须四周游走,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寻找到创作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