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6 results for: 范西

  • 采访 INTERVIEWS 2024.03.27

    范西

    戴西云

    上一次采访范西是2017年在激发研究所(IFP)为她做个人项目“场·动词”的时候,七年后当我们再次谈及那次生涩的合作,她表示当时一些朦胧的思考终于在近期的创作中找到了舒适的材料和语言去承载。此次在CLC画廊的个展“谁在歌唱”以文字作为出发点,呈现了范西近三年的创作,包括摄影、装置和雕塑在内的多种媒介依然延续着她过往摄影作品中对图像和时间性的探索。展览将持续到2024

  • 所见所闻 DIARY 2022.05.31

    香港热

    万丰

    闷热潮湿的五月,香港巴塞尔带来的艺术界年度热症和天气一样迅速升温。二、三月疫情高峰期的紧张感消失无踪,香港似乎一切回归正常,派对已经提前开始。M+与巴塞尔联合委任香港艺术家鲍蔼伦制作影像作品《光之凝》,在M+幕墙展出一个月。作品首播当日,天星小轮载满VIP在维多利亚港的海面上举杯庆祝;而黄竹坑的各家画廊也在同一天开幕了新展,各显神通地用流水席招待串门的客人。但我知道有些人暂时不会在几天后的香港巴塞尔展会现场出现:一些本地艺术工作者因为抗拒公共空间的疫苗强制性规定选择不入场,当然,更多非本地艺术界人士依然被需要隔离一周的入境政策和稀少的国际航班挡在香港之外。

  • 采访 INTERVIEWS 2020.12.17

    范西

    贺潇

    2019年夏,范西参与了马来西亚沙巴洲金之岛上的“离岸”驻留计划。这座热带小岛大部分区域仍处于未开发的野生状态,岛上居民不超过20人。“几点开船?”是驻留期间艺术家跟岛上开船的人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岛屿既开放(面向广阔的大海)又封闭(唯有乘船可离开)的环境恰好应和了范西在近年创作中设定的观看条件--或通过装置的动态关系去建立一个固定场域,或通过数字摄影叠加对具体物件的多重感知经验。此次展出的两件影像作品《L》和《17分17秒》是范西第一次以动态影像的方式来探索感知与现实之间不断更替与生长的关系,从中不难发现艺术家在2016年个展上埋下的若干伏笔。展览“几点开船?”在广东美术馆第七号厅持续至12月20日。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2.08

    明天的奇迹

    凌濛

    “这并不是真正的派对,而是一个年轻人藉由当代艺术反思流行文化的展览。”天娱传媒十周年“明天的派对”当代艺术展的新闻稿中如是说。头一天接到这个展览的媒体邀请,我便在网上搜索了能看到各种预热的消息,此次展览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规矩破坏者”,并大胆质问“明星和艺术家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流行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界限在哪里”等问题,俨然一场对擂,一副要开战的架势。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场娱乐工业向当代艺术的挑衅。总之,预想中的“明天的派对”会是一场激烈又刺激的论战与交锋。媒体邀请函上写的签到时间是9:30-10:20,我还在想,难道这是要掀起一阵“早派对”的时尚吗?带着种种疑问与期待,我在睡眼惺忪中出发了,活动的地点是尤伦斯艺术中心。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11.23

    黑侏儒/下

    王小雨

    “黑侏儒”一词源自英国作家沃尔特·司各特(Scott Walter)的同名小说。它不那么讨喜,甚至带点故意的“格涩”态度。三位艺术家将空间辟成三块,各自为营。

    刘符洁的新作在试图回望对于雕塑的个人感知历史。在学生时代,她只能通过印刷品来学习西方古典雕塑语言。当雕塑被摄影转译成图片,视觉在空间中的飘忽与流动止息了,代之以二维平面上的光影

  • 采访 INTERVIEWS 2013.07.10

    刘符洁、娜布其和范西

    韩丽

    刘符洁、娜布其和范西三人都毕业于央美雕塑系,由于工作室彼此临近平日间也都保持交流,关系非常亲近,在情感与精神上她们接近于一个小组,然而在各自的创作上又都体现出不同的思考。“黑侏儒(上)”是三人第一次以群展的方式进行作品呈现,为了有充足的创作时间,《黑侏儒(下)》计划在今年冬天推出,此次展览经历了超过六个月的准备时间。

    “黑侏儒”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