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COLUMNS

  • 观点 SLANT

    卢迎华:年度最佳展览

    种族隔离的兴起与衰落:摄影和日常生活的官僚主义

    在慕尼黑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的“种族隔离的兴起与衰落:摄影和日常生活的官僚主义”充分显示了策展人的魔术,使一个研究性的、严肃的展览不乏节奏、动感和强烈的氛围。这个包括了将近500个展品,包括了照片、书籍、杂志、新闻剪报、各种档案文献以及电影的摄影展既呈现了南非种族隔离的复杂历史及其遗留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摄影对于记述和见证跨越南非这段跨越60年的历史所不可替代的在场,及其本身的力量。

    “种族隔离的兴起与衰落:摄影和日常生活的官僚主义”,艺术之家,慕尼黑,策展人:Okwui Enwezor,Rory Bester。

    余友涵:一斑

    这个展览是一位艺术家向另一位艺术家发出的展览邀请,作为元•空间的创始人,曾梵志不仅在之前收藏过余友涵的作品,也邀请余友涵作为首位中国艺术家在元•空间举办个展。这个展览回顾了艺术家70年代末深受塞尚影响的人物肖像画到80年代以圆点为图像的抽象画至90以毛泽东为主要描绘对象的波普风格绘画到2000年后的印象派风格沂蒙山写生系列直至2012年的新作。余友涵在抗日战争期间出生于上海,早期学艺受西方现代艺术画册启示,文革前考入北京学习,长达八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回到上海任教并持续创作至今。他既是一位师长,承接了文革前后的两代人,也始终活跃在当代艺术的视野之中。

    “余友涵:

    阅读全文
  • 观点 SLANT

    张献民:年度最佳电影

    因本人视野有限,基本不看影院电影,所以推荐的都是中国的独立电影,在此表示歉意,并特意注明我观看的“环境”。

    薛鉴羌 -《残废科幻》

    失业青年的低度幻想。这么说吧:大部分电影是矿里挖出来的煤到了大城市被消费的状态,小部分电影是废弃的矿或煤矸山的状态,此片是运输过程中掉在路边翻滚的煤渣。

    在画天青年导演扶持计划评选中观看。

    薛鉴羌,《残废科幻》,2013,彩色,有声,122分钟(基金申请版) 。

    吴超 -《发生》

    细节的绚烂,并置空间,日常动作近于虚构,人物有了模糊面孔。体现了构建世界的野心,也体现了个体完成作品可能指向的复杂程度。

    在第二届独立动画论坛现场观看。

    吴超,《发生》,2013,实验动画剧场,20分钟,4屏循环。

    林伟欣 -《午朝门》

    某中等城市广场是民间红色言论天堂。此片从头到尾一直在讲道理、似乎试图说服什么人,但影片自身一点道理都没有。很符合这两年我的心情、我对媒体和公共场域的旁观:声音比别人大的老年人+本地人在混乱的逻辑中传播着空谈并等待下一轮次的群体暴力。

    7月在北京独立影展选片时观看。

    林伟欣,《午朝门》,2013,彩色,有声,97分钟。

    贾之坦 -《“一打三反”在白云》

    白云村村民在70年代初互相揪斗,甚至出过人命。如今大家坐下来,讲讲回忆,摆摆道理。中国纪录片中第一次有了所谓“加害者”与所谓“受害者”的当面对质。

    一月在云之南选片时观看。该影展后来被停办。

    阅读全文
  • 观点 SLANT

    余力为:年度最佳电影

    蔡明亮 -《郊游》

    蔡明亮说《郊游》很有可能是他的封镜之作。从开场的一个5分钟定镜,看着一个女人懒洋洋地梳理头发,蔡导演已经明确地表达,他要把自己心目中的极简主义推至极端。在这电影里,人的“态”已经取缔了“事”,细节已经代表了全貌。所以郊游更像是一个影像芝术装置,观众们必须拼弃既往对“事”要求的观影经验去欣赏此作品。《郊游》是反电影的,也是纯电影的,它也许不是蔡导最好的片子(我始终认为《河流》是他的代表作),但作为一种姿态,《郊游》是英雄式的。

    蔡明亮,《郊游》,2013,彩色,有声,138分钟。

    阿方索·卡隆 -《地心引力》

    这电影充份地展示了电影科技不仅限于金钱堆砌和奇观式的卖弄,眼看当下各式大片都以3D、 IMAX等科技噱头做卖点,《地心引力》无疑是一股清流,让人耳目一新。故事背景发生在太空,但它不是科幻片,历险有血有肉,一切事情就像卡车司机在公路上遇险一样真实可信。导演不论在剧作上和特技制作上都有很出色的控制,没有奇观卖弄,各种细节做得巨细无遗,且处处透露着诗意。

    Alfonso Cuarón,《Gravity》,2013,彩色,有声,91分钟。

    宁浩 - 《无人区》

    作品本身有不少硬伤,电影审查也肯定对创作制造了不少障碍,但以中国电影而言,无论以电影类型或是对社会的批判程度,这都是一部值得鼓励的作品。这个电影应该是中国电影史上相对合格的Film

    阅读全文
  • 观点 SLANT

    董冰峰:年度最佳电影

    去影院看电影,或看喜欢的电影,这一项再普通不过的娱乐活动,至今在中国内地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仍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国家管、控太多。无论是早年的“政治挂帅”,还是近二十年的唯市场取向,都使得内地的电影创作和电影生态异常畸形,难有稳定的和高质、量的发展。

    2013年度,除去个人工作中对“独立电影”、艺术家电影和影像艺术展览的关注和整理之外,影院观影的经验其实乏善可陈。但如以2013年度游走国内外工作关系之余的一些影院经历,还是可以勉强整理出一些有意义或有价值的旧、新作品来,以为兴趣者讨论。

    安杰依·瓦伊达 -《大理石人》

    1月,台北光点。

    几年前,曾经偶然机会在北京电影学院标放蹭过半部瓦伊达的电影,记得是《福地》(1974),巨大银幕,放的是胶片还是磁带没有核实,但声画效果足够,印象深刻。1月台北公务,适逢台北举办“瓦伊达回顾展”,没有错过。

    因时间原因,只能选择一部,恰好是《大理石人》。瓦伊达是“波兰学派”核心,评论多称其为“半部波兰影史”,实不为过。影片《大理石人》描写的是1970年代的一位略显神经质的、初出茅庐的女导演,查访、拍摄1950年代“共产主义波兰”时期的传奇人物、一位工人英雄的过程。

    拍摄此片前后,适逢波兰政治“松动”,瓦伊达抓住契机,挑战题材禁区,来质疑和批评“共产主义波兰”的政治上的虚伪,希冀引发社会讨论和变革。影片中反复使用了历史新闻片的素材,和带有“真实电影”风格的手提拍摄,使得影片论辩严密

    阅读全文
  • 观点 SLANT

    梅峰:年度最佳电影

    阿布戴·柯西胥 -《阿黛尔的生活》

    一个人在爱情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电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同样的主题被无数电影描述过,但是从未有哪一部像这个电影一般,对于情感历程的展现,是如此的全面。情欲书写出的力量,让特吕弗当年的愿望,真正变为现实。爱情结束的时刻,内心充满悲伤。镜头对人物面部的执着观察,让影片的气质,更接近于古典绘画时期的人物肖像画。

    Abdel Kechiche,《La vie d'Adèle 》,2013,彩色,有声,179分钟。

    阿兰·吉罗迪 -《湖畔的陌生人》

    爱情发生了,一个人接下来会做什么?或者更无畏,或者更孤独。影片的形式感接近于舞台呈现,在限定空间中,凝缩的时间内部发生的戏剧情节,制造了不可平复的精神创伤。影片的艺术品质,无疑表现出法国电影传统最有魅力的一部分:既是戏剧的,也是文学的,同时又是电影的。

    Alain Guiraudie,《L'Inconnu du lac》,2013,彩色,有声,100分钟。

    诺亚·鲍姆巴赫 -《弗兰西丝·哈》

    2013年的一部美国独立电影。和法国新浪潮有关的一切。生活。还是生活。朴素。诙谐。动人。充满激情的感受扑面而来。女演员天才式的发挥。流畅的剪辑与节奏。当代都市生活的疏离与温情。困顿中的希望。明天,依然会是最美好的一天。

    Noah Baumbach,《Frances Ha》,2012,黑白,有声,86分钟。

    阅读全文
  • 观点 SLANT

    孙松荣:年度最佳电影

    蔡明亮 -《郊游》

    如果这部影片正如蔡明亮所言是其最后一部剧情长片,它绝对是完美的落点:底层人民的困境连结了蔡氏入行以来关心的题旨,而音像美学的展现也愈趋内敛却饱含蓄势之力。超越所有观众对蔡导的想象,这部作品他援引历史:透过艺术家高俊宏再制汤姆生摄影的壁画绘制当代台北悲歌,历史虽已远,但幻化为现实。

    蔡明亮,《郊游》,2013,彩色,有声,138分钟。

    约书亚·奥本海默 -《杀戮演绎》

    一部优秀的影片无法以类别作区分,《杀戮演绎》即是最佳代表。它彰显了长久以来以伦理与美学、政治与实验等价值来评断纪录片的虚妄。我们如何重新捕获1960年代冷战席卷东南亚诸国右派政体剿灭共产与左翼意识的暴力事件?答案不是历史回顾,而是在活生生的流氓诸众与国家暴力连结起来的当代社会中:历史幽灵从未获得清除,我们仍活在暗黑世界中!

    Joshua Oppenheimer,《The Act of Killing》,2012,彩色,有声,115分钟。

    张荣吉/阿里瑞札·卡塔米(Alireza Khatami)-《老张的新地址》

    国家信奉的新自由主义驱使人民流离失所,人民的身躯是疯狂的也是失忆的。张荣吉可谓是继陈芯宜与楼一安等青年导演之后,有魄力地展现对当代台湾社会的细微关注与影像创意的新一代创作者。由高捷所饰演的倒霉鬼,在短短几天内纷纷丧失了家当。片中没有人可给他合理的理由,正如他的住址位于海水之下一样的无解──国家以法之名夺取人民财产时难道不是这般的难以想象吗?

    阅读全文
  • 观点 SLANT

    姜宇辉:年度最佳阅读

    我首要推荐原则是前卫性,其次是艺术性和思想性。

    约翰•凯奇 -《沉默》

    2013年,几乎没有哪一本艺术理论类书籍在前卫性上能与这部姗姗来迟的珍稀译作相媲美。如果单就西方20世纪音乐理论史而言,凯奇的前卫性已然褪色很多。但当它真正第一次以汉语形式呈现在人们前面,其震撼力仍然是空前的。颜峻说,凯奇的书你只需要读两句。没错,但这却是最带有震撼感的两句。如禅宗的公案,如俳句,如手指击弦所发出的绵绵不绝的清音。

    约翰•凯奇(John Cage),《沉默》(五十周年纪念版),李静滢译,漓江出版社,2013年10月。

    米歇尔•希翁 -《声音》

    任何推荐都难以摆脱主观的审美趣味乃至价值判断。再次推荐声音艺术领域的代表作,正是意在唤醒人们对于这一至今仍在当代中国艺术领域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前卫艺术形式的注意。或许,它将成为推动下一波艺术实验浪潮的真正动力。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希翁毕生思索和创作的结晶,值得静下心来,仔细品读。其意义超越了单纯的电影视听理论的范域,引导我们对声音本体进行深刻思考。

    米歇尔•希翁(Michel Chion),《声音》,张艾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3年10月。

    威廉•吉布森/布鲁斯•斯特林 -《差分机》

    今年是幸福的一年,因为我们同时拥有了《神经浪游者》的新译本和这一部蒸汽朋克的开山之作。希望这多少能改变吉布森在汉语世界中始终不温不火的尴尬局面。当他早已

    阅读全文
  • 观点 SLANT

    何岸:年度最佳阅读

    冯象 - 《信与忘》

    冯象老师是一位特别值得尊敬和敢于冒险的人,也只有他敢这样拿代表人类最崇高文字结构的《圣经》来作为寻找对象。重译《圣经》是一项巨大终极的工程,通过这本书您能触摸到生命中充满沙砾但浑厚的部分。

    冯象,《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12年7月。

    赫拉巴尔 - 《过于喧嚣的孤独》

    很多人都知道了赫拉巴尔的文学价值,这本书不用过度渲染,就是一本代表纯粹形而上文学的伟大作品。

    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过于喧嚣的孤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2011年10月。

    吴于廑 - 《古代希腊和罗马》

    一位编辑世界通史的大家,自己极其喜爱的小册子,权当文学来读。截取作者的话:“因为风,我们去看看。”这让我想起博伊斯的一句话:“风通过树梢带来了痛苦。”这是一本可以让人怀着生活在远方的遐想的小册子。

    吴于廑,《古代希腊和罗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8年5月。

    唐宝林 - 《陈独秀全传》

    个人觉得这是国内出版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党史最好的一本资料,也是一本关于“理想”的好书,对搞清楚近代启蒙思想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帮助——简而言之,一本令人血脉贲张的殿堂读物。

    唐宝林,《陈独秀全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13年7月。

    王明珂 - 《羌在汉藏之间》

    王明珂的基本观点是基于大

    阅读全文
  • 观点 SLANT

    汪民安:年度最佳阅读

    张旭 -《礼物》

    本书勾勒了礼物这一重要思想的谱系。但是,又不单纯陷入礼物的范畴。实际上,这本书也是当代法国哲学的一个重要侧面的回顾。全书既凝练又丰富,既准确又充满激情。同大部分浑浑噩噩的无趣的哲学介绍书相比,这本书展示了一个真正理解当代法国哲学的心灵。

    张旭 ,《礼物》,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3年7月。

    本雅明 -《德意志悲剧的起源》

    本雅明的唯一一部看起来像书的书。这也是为了申请教授资格而写成的论文。如果不是有这个目的,也许本雅明从来不会写这样一个篇幅的著作。但是,这个申请在当年失败了。所有的评委被这本书的晦涩弄得不知所措。本雅明正是在他这本关于巴洛克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寓言(Allegorie)概念。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德意志悲剧的起源》,李双志/苏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13年1月。

    朱良志 -《南画十六观》

    本书是对元明清的十六位文人画家的全面研究。这是中国画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的写作本身就像艺术品一样,语言优美,充满了文人趣味。评论和评论的对象相得益彰。

    朱良志,《南画十六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3年9月。

    余英时 -《中国文化史通释》

    作者近些年来的一个论文集。一如既往的渊博,清晰,理性,充满洞见。从一个史学家的角度来看,余英时先生的书几乎无懈可击。

    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 生活·读书

    阅读全文
  • 观点 SLANT

    陈侗:年度最佳阅读

    我的阅读很杂,但很少读当代艺术方面的东西。如果说我们是在从事当代艺术,那就更应该读别的东西。

    陈巨来 - 《安持人物琐记》

    2013年让我读得最起劲的是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记》,直率,无遮无拦,百年来很少见,以后也难得有人能超越。

    陈巨来,《安持人物琐记》,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2011年1月。

    李劼 -《中國八十年代文學歷史備忘》

    这也是一本上海文坛八卦,虽然带点公报私仇的味道,但总的来说资料是充足和可信的,对理解当下的中国文学界有帮助。

    李劼,《中國八十年代文學歷史備忘》,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3月。

    卡扎菲 -《绿皮书》

    卡扎菲的《绿皮书》读起来也很过瘾,例如关于体育运动那一节,感觉就是我自己写的。无疑,我和卡扎菲一样,都反对有看头的体育运动。这本书是在网上邮购的,似乎也没有标注出版社。

    穆阿迈尔·卡扎菲(Omar Mouammer al Gaddafi),《绿皮书》,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85年1月。

    乔治.奥威 -《动物庄园》

    在我邮购的衣服当中,店家莫名其妙地往里面夹了一本乔治.奥威的《动物庄园》,我竟然很快看完了。作为政治寓言来读,它是好的,而作为小说的话,我认为我没有从里面学到什么。

    乔治.奥威(George Orwell),《动物庄园》, 张毅/高孝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0年8月。

    罗素 - 《哲学问题》

    阅读全文
  • 观点 SLANT

    陆兴华:年度最佳阅读

    鲁迅 -《野草》

    原以为它是中国的《精神现象学》或《扎拉图斯特如是说》。这次读中发现,它可说是现代汉语主体的纠结和闷骚的集锦,“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王蒙到钱理群到韩寒的一代代中国文人一再沉湎于这一巢臼,死磕这玩意儿到了今天。看来,现代汉语主体卡壳于其中,无法变形,无法成为,只好自己专制自己了。

    鲁迅,《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3年3月。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据说王阳明是中国黑格尔,最靠近欧洲之精神哲学,该是中国式唯心主义,该有当代意义。带着补课的态度,第二次读,发现它是:行动哲学,“患难忧苦,莫非实学”;反佛、反禅和反儒,绕入哲学,以便坚决甩掉它,更“激烈”地去行动。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1年9月。

    德勒兹,瓜塔里 -《什么是哲学?》

    居然一路上舍不得读完它,在2013年读过它五遍以上。一个作者布排它的最后踪迹,像一只狡猾的老狐狸,一边后撤,一边抹去它的脚印。哲学他说是这样发生:友之社会,古希腊,群而争诉,人人都是哲学家,在任何一场谈话里都可脱颖而出,找到自己的平滑面,保持自己的速度,去成为。今天我们仍能这样。艺术、科学和哲学平行,隶属思想。艺术必须收归、回归于思想。

    Gilles Deleuze,Félix Guattari,《Qu'est-ce que

    阅读全文
  • 影像 FILM & VIDEO

    纪念纪录片导演艾德•品库斯(ED PINCUS)(1938-2013)

    艾德•品库斯(ED PINCUS)生前创作了很多纪录片。但是我记忆最深的也是令很多人刻骨铭心的作品当属《日记》。在1971年和1976年之间,艾德以16毫米胶片,记录了他和妻子简•品库斯的生活,其中还有他们的孩子,与艾德有染的几位女性。这部影片也是七十年代早期的一幅画像,更确切说,是后-六十年代的画像,在那段时期里,人们用于投入到生活、爱、政治表达当中,以身试法,但是文化也在渐渐衰落。

    《日记》这个题目,真实直接,一如影片本身。从题目中也可以判断出来,本片可能也无法吸引到业外人士的目光。不过,当我初次观看《日记》时,却并没有窥阴癖的感觉,而是亲切感胜过一切。《日记》没有任何追求轰动的意味,而在纪实影片中,又没有哪部作品能像《日记》这样独特。

    他曾执教过的MIT电影部,对他充满怀念。他作为一名电影人的勇敢,旺盛的创作力,不世故却又很有人情味的幽默,都将铭记在大家心中。

    作者是曼彻斯特的一位电影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