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陈彧君:故土不乡愁
BANK
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298弄2号楼
2017.02.25 - 2017.04.16
“故土不乡愁”是陈彧君根据自身多年来离散的“移居”与“流寓”经验进行的私人叙事,用来关照其艺术实践中的文学属性;以展览形式出现的“故土不乡愁”在对应到阿拉里奥回转的复式空间及BANK工业的地下空间后,艺术家“离乡”的边缘处境愈加明确地成为定位其创作身份的论述策略:通过在“他乡”与“家乡”之间流转或于“居住地”与“出生地”之间游移累积出面向空间生产的文化资本,并碰撞出关于弹性公民身份建构之可能的思考——折叠的废墟若不能提供遮蔽,行走的亲缘要如何获得安置?
陈彧君出生于福建莆田,后在浙江杭州求学并执教数年,现工作并生活于上海。作为一种持续发生的中国泛现代主义经验,打破“原籍”的生物政治统摄是由工具化的城市情境催化出的均质的个体行为。“故土不乡愁”中大量绘画、拼贴与装置的复杂集合所造就的纯意向性的物质空间指向了一个主体间际的“想象的共同体”,不仅牵涉艺术家创作身份的媒介化转向,并且触及对“南洋—侨乡”这一特定地缘环境中的族裔性图景与去疆域化问题的重新发现,继而暗示了全球化框架中分层与分化的历史空间对断裂的世界主义的弥补、粉饰与操纵。
横贯莆田,独流入海的木兰溪作为“故土不乡愁”观念范畴中最重要的母题之一,在陈彧君早期与胞兄陈彧凡的共同创作里通常表现为由若干体块堆砌而成的虚拟领地,但在陈彧君自己的创作脉络中又进一步演变为对该领地的潜在映射。物理的空间占据与心理的空间认知两相对照,生成左右“南洋—侨乡”边界位置的意识图像,却并不适用于恋地情结本身。在中国南方沿海侨乡社会的文化经验里,“本土性”与“国际性”的交换没有完全存在于殖民或后殖民的话语建制之中。
《木兰溪》系列是陈彧君对于在上个世纪不同时间里移民东南亚又从东南亚返回的亲属所建立的伦理认同。原本蜿蜒的木兰溪在艺术家的笔下如海水般汹涌又不时凝固,在自然状态之外成就了一部家庭/宗族纪事而唤起一个逐渐式微的“南洋”。由此而来的《家庭聚会》系列更是直观地在木兰溪的背景之上以家庭摄影的方式衔接这部分认同。“南洋”的概念所涉及的地理与地缘政治维度,在本国语境中特指清末民初时期的行政区划——相对北洋而言的江苏以南沿海诸地,同时泛指以中国为主体的亚洲大陆之东南——包括新马等地在内以侨居活动为纽带的同一性空间。“南洋”作为一个亚洲主义的历史叙述单位既已开始诉诸现代性的反身意义,陈彧君的创作身份随即成为一部打破线性时间固着的移动诗学,藉此在后结构主义的多面镜中打开一个全球化的自我。
据悉,木兰溪的部分河段已经被改造成水利公园,诸多原本呈现南洋风貌的乡土建筑被贴上临时的标签,随即遭遇拆除。“故土不乡愁”的另一个关键副本《临时建筑》系列即围绕着木兰溪的真实处境展开。《临时建筑》以水墨的笔触调和由地方报纸拼贴起的房屋结构,甚至故意融入一些异域情调的装饰元素,规划出一个在错位之后差异化的“南洋”。看似堵塞的平面对上述各种历史空间的相遇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如果说治愈乡愁是艺术家展开这些实践的最初目的,那么担当底稿的乡愁最终被艺术家自己擦除了。
“故土不乡愁”为阿拉里奥画廊和BANK共同举办.
文/ 袁佳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