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
童义欣:纽约市钓鱼之旅
NARS Foundation
201 46th Street, 4th Floor, Brooklyn, NY 11220
2017.08.04 - 2017.09.01
在海外钓鱼,可以是旅人用全球统一生命运动的途径来亲近陌生化本土、寻求野趣的好方法,如林语堂说“人生何事不钓鱼”。但是童义欣在纽约布鲁克林区NARS基金会的个展叫做“纽约市钓鱼之旅”(NYC Fishing Trip),而不是“我在纽约钓鱼”。“旅”掩饰了展览中艺术家本人钓鱼证据的缺乏:展出的多个视频中,他不是在采访河滩上的人,就是在修剪一棵倒在垂钓点的树,总之没在钓鱼。香蕉的图像和有着类似斑驳感的鳟鱼照片快速切换,辅以无名色情片欢快的小调,投影墙上咕咚作响的水下景象,被视作天然的垂钓MTV。在这个毗邻海滨的不起眼的空间入口,城郊拾得的厚纸板装置《鱼鳞III》(2017) 由纱线悬挂于天花板不停旋转,如果动点心思,也可透过它稀疏的网状结构欣赏被分割的展场风景(其实根本是无风景,连预期中的“童式形式主义”也没有)。欣赏童的趣味怕是需要充分的无聊感才能汲取出真正的乐。
或许童义欣仅仅是把“去钓鱼”当作方法,旅途的过程重于“是否钓到鱼”的结果。但这听起来太过像是对“城市边缘废墟”的研究,幸亏艺术家尚未宣称自己做的是社会地理学,只有展览的新闻通稿尝试解读成此。在《纽约市钓鱼之旅——灌木丛的前面有水》(2016)近五分钟的录像内,童义欣手持相机一路小跑穿越一片葱郁的灌木丛寻找水源,镜头的晃动配以用黑人rap音调剪辑的纽约鱼种“报菜名”,直到水源近在眼前,这个机器生成的rap才停止,好像钓鱼之旅也完成。最具政治玩笑的手机录像作品《纽约市钓鱼之旅——从美国国旗到钓鱼去了》(2016) 并非来自他刻意的安排:童义欣在“某一次”钓鱼之旅中偶然遭遇了一位在河滩石块上用油漆绘制巨幅美国国旗的中年男子,男子含糊其辞地说:“这是一部电影。生活就是电影。”虽然视频的配乐选用特朗普竞选所用童声曲目《自由的召唤》,讽刺意味一目了然,但视频最后镜头聚焦在一块写有“GONE FISH’N!”(该俚语意思是出神、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擅离职守)的礁石,艺术家的真实目的突然又从现实际遇中溜了出去。
为了打造自己专业的“外行”渔夫形象,或者捍卫自己无法支持生计的钓鱼本职工作,童义欣开通了名为“格雷夫森德渔夫”的YouTube账号,与世界同好者共享卷线器的拆卸、清洗和润滑技巧,和他悄悄放在视频清单里的垂钓MTV。果真有一位读者上钩,称赞道:“这该死的视频让我不抽大麻都很兴奋。”童义欣骄傲地把这一留言打印出来,显然他也并不是做无目的的垂钓。一直怀疑童义欣的钓鱼行为更是似钓非钓的语言游戏,就像希区柯克电影《捉贼记》中退休的大盗为了躲避警方而伪装成渔夫,且伪装得过于精致。但如不是亲眼看见童义欣在展厅楼下的工作室逗金鱼,这种渔乐怕不会被人信以为真。
文/ 段子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