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李维伊,“个人陈述”展览现场,2017-2018.

北京

李维伊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2017.12.09 - 2018.01.20

“让我们谈谈我们自己。”——每当说起这句话,“自己”即刻退远,供我们凝视、把玩、宰割、研究。它死去了,成了一句总结性的表述,以不容置疑的句号结束。在展览“个人陈述”的结尾,李维伊将自己的脸印在丝巾上,让一对情侣头套着两张松垮的画皮拥吻,模拟自己的形象如何在别人的眼中退远,被肆意想象和调侃。这是近于残酷的幽默。

李维伊似乎想要证明:即便她的作品毫无遮拦,却总是可以逃脱掉你对它的指认。这种习以为常的指认在上述的《恋人们》中被揭露出来。此时,聪明的观众当然会为自己想当然的观展套路感到脸红——我们接受“个人陈述”这一标题的引导,无效地合眼摸象,试图循序渐进地捕捉她的外貌,再拼合起来。不过,目之所及,牙齿、装扮、歌声、踪迹,更像是在交代另外两条有所重合的线路:她的“自我”以及她的作品是受何影响形成的。艺术史让开凿线路成为了可能。她在创作中引用了荷尔拜因(《死亡的必然》)、弗里德里希和刘春华(《黄雀在后》)、小野洋子(《在MoMA唱一分钟的歌》),一面表现了某种迷恋,一面将它们“圈养”起来,剥净它们原本沉重、伟岸或宏大的气质,只留乖巧。

语言与视觉的转译也在作品中被常常提及。李维伊制作了一颗蓝色的牙齿,生硬地将“蓝牙”这种技术标准还原成世人在它被发明出来前对它的想象,即“用物件结构翻译我们的语言”(引自艺术家的自述)。艺术与语言之间的分歧被摆上台面。语言总想主动地把所见之物分类和整理到已知的安全领域中,而视觉经验总不听话。然后,有些观众摇摇头,说“看不懂”,悻悻走开。

当代艺术创作的道德困境之一,是艺术家如何处理与观众的关系。李维伊的解决方案是,给那些试图在展厅里看见什么西洋景的观众吃闭门羹,劝诫他们说,艺术家生产不出来什么新鲜玩意儿,他们也为世界的喧嚣(比如说,语言、图像和艺术史)所困扰和塑造。这样一来,艺术家与观众——那些有兴趣为表演者起立鼓掌或恶评相向的“创作局外人”——之间并没什么争吵或崇拜的必要。捎带着,李维伊又应对了一个关于“开放性”的问题。她的(一部分,或一大部分)语汇是可被人读懂的,符合当代艺术的特定语法要求;同时,这对她并不重要。她知道,那些特别珍贵却难以名状的体会,存在于生活中漫不经心又无足轻重的碎片里。它是最私人的,完完全全自己的,也是最需要被表述出来的奥秘。这颇有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