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辛未,“浮园遗梦:广州儿童公园遗址” ,2019,展览现场.

广州

辛未

本来画廊 | bonacon gallery
越秀区泰康路84号后座2楼
2019.05.18 - 2019.07.27

观看展览前,让我们先在地图上对展览空间进行定位:从旧时作为广州新城南界的泰康路出发,行至一德路,能看到众多商品集散地和批发中心,每条街都有其专属的业态;往东走,步行到达北京路,透过路面上的玻璃俯身向下望,各个朝代十几层路面遗址依序排开,讲述着广州建城之历史;再往北走一些,便可看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这里曾是儿童公园的所在地,公园因博物馆的建立而消失。辛未的展览“浮园遗梦:广州儿童公园遗址”即基于此特定区域的考察,借由“儿童公园”这一承载欢乐与童年记忆的载体,延续艺术家过往关于日常物品生产逻辑的思考,进而牵涉出对当下的指认。在这个过程里,他看到了两个不同的权利主体在面对“现成品”态度上的相似性:一个是城市中被扁平化处理的现存遗址及其背后的历史观,一个是商人在原始材料加工过程中“修辞术”的大量使用。两者都经由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动作,呈现出一种细节大量流失下同质化的物品状态。

艺术家试图拆解现有的生产机制。展签旁的二维码以旁白的方式对应了展览制作过程中的不同面向。扫描之后会出现“柱子”、“玻璃钢”、“雕塑”、“浇铸”、“标本”和“独角兽”词样的解说文本。在此,他考察了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如何伴随承重墙的出现从建筑部件转变为外墙装饰的过程,以及随着如3D打印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原本身体性的劳作如何被机械切割组装所取代,再由此回到对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关注——在现代生产模式下,个体命运的边缘与脆弱与“物”之间似乎并无差异。我们在现场看到的装置基本来自淘宝下单,没有预设的标准。与素未谋面之人协同工作的生产痕迹被保留下来;展览中大量使用聚氯乙烯和不锈钢等材料,模具和浇铸痕迹被组合成新的样式并重新命名,如《春秋鸳鸯对柱》、《嫣红望月井式柱》等,像博物馆的标本般屹立在白色展台上。当你试图在展览中找到与“儿童公园”的对应关系时,实际却误入艺术家营造的“南越王宫”的遗址现场,而某些日常生活片段的突然出现又将你拉回现实——在《午餐时偶遇的一场伤感瀑布》中,艺术家把展厅楼下即可获得的小矮人塑料钥匙扣排列组合制造了一场眼泪瀑布。材料传递着不同情绪,光线是梦幻的、氤氲的,包围住那只被拆解的独角兽,偶尔空中传来机械鸟的鸣叫声,让人感到一种呼之欲出的充盈,恰如一场浮园遗梦。

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份充盈中体会到一丝焦虑感的存在,艺术家在试图解构生产背后那个“固有且断裂的社会景观”的过程中却又不自觉落入它所设置的陷阱。就像淘宝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那一丝看似平权的气息,其实也只是经由创造不存在的需求,将人裹挟进消费的浪潮。如何面对这种焦虑?这让我想起作品《我们亲爱的虚构革命者》中,艺术家将“十月者”戏剧化地处理成一只高空中戴着粉色pu手套、拿着长绳的木制手,好似所有情绪都被包裹进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再进一步去看,在权力失控且生活不断景观化的当下,当我们尝试对现存的、固有的原则进行一次生活的“异轨”时,难道只有虚构才是被允许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