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同音反复,声深入心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 Art Museum of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
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168号
2021.03.08 - 2021.05.16
“反复”是这场展览的关键词。展览分为两个展区,“友谊精神”是对2017年胡志明市工厂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同名展览的重演。该项目最初由佐伊·巴特、比尔·阮和黎千葆共同发起,旨在探讨1975年以来艺术家友谊在基础建设匮乏且政治环境多变的越南实验性艺术实践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广州现场侧重对文献资料及大事年表的陈列,25个艺术家团体的关键信息、成员合照,各类日常相处及艺术现场的照片被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白墙上,红色的棉线为每个团体及他们存续的时间段作了视觉牵引。在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结伴穿梭于街道、家庭空间、报社、工作室、咖啡馆、寺庙、公园、大学讲堂、工厂、海边、酒吧,一同举办或参与派对、放映、声音表演、书籍发布会、行为艺术节、涂鸦活动、旅行团、展览和工作坊,但遗憾的是没有太多在“友谊”的滋养下诞生的作品来到广州的展览现场。这些珍贵的资料固然能够让观众大概了解到越南当地的艺术生态,亦可想象有相关实践经验的观众能从文本中辨析到不少默契,收获更多行动的能量,但整体呈现的平面及书面化容易使人感到疲惫,也较难产生层次丰富的感受,于是在传达“友谊精神”的效果上也打了不少折扣。
另一个展区的“女性宣言”也可视作一种再现,但明显使用了不同的展示策略,更为细致和引人入胜。“女性宣言”(Womanifesto)是由一群女性艺术家和行动主义者于1995年在泰国发起的一项国际女性艺术交换项目,起初每两年举办一次展览,并以此建立起更广泛的国际女性艺术家网络。从2001到2008年,活动变化为工作坊、出版物、网络项目以及驻留项目。“女性宣言”的工作在08年后已中断,且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计划于2020年在泰国举行的工作坊计划也取消了,“女性宣言”随后决定,邀请此前的项目参与者,在各自的地点举办聚会。展区中央的茅草顶木亭子陈列着该项目自1997年创办以来的文献资料,而空间的其他角落则被艺术家们于疫情期间在各地社群组织的集会及其呈现所占领。随着身体在展厅内的移动,我仿佛已参与了位于伦敦、柏林、悉尼、巴罗达、巴塞尔及乌隆他尼等地女性社群之间的私密聚会:在柏林的集会中,我留意到贴在墙上的手作纸上她们用母语写作的笔迹,并透过展厅中悬挂的18幅摄影及绘画作品来感受她们的情绪和故事;当来到泰国乌隆他尼的聚会当中时,我忍不住坐在那张竹质小矮桌旁把玩起Krin用烂布头做的心型坐垫、Nah那沾满蓝色颜料的手套、Meena做的手工书、厨师Aoy的餐具,又站起来仔细看挂得更高的Nuch用木刻做的围巾。
观众被邀请用牛皮纸文件夹收集散落在展区各处的彩色打印纸,可以在现场阅读,也可以带走。在这些纸张中有聚会中每个物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女性创作者的简历及故事和她们缔造社群、互相支持的方法及策略,令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蓝色纸张的部分,上面细致地呈现了印度巴罗达聚会“院子里的声音”中所有的内容:姆鲁杜拉书写着母女之间的交流和共鸣;阿南雅思考了女性与公共空间关系中的“隐形劳动”概念;瓦莎的诗歌中改写并加入和印度境内长期存在的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还有人分享了菜谱、诗歌和小说节选。
无论是“友谊精神”所对抗的支持系统的匮乏,抑或是“女性宣言”中揭示的全球女性面临的压迫,甚至是近在咫尺的疫情,都在说明生活在一个高度全球化世界中的我们有着相似的困境,虽然各地面对苦厄的程度和策略会有不同,但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学会一起工作。
文/ 李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