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约翰·海杜克,《柏林之夜:总博物馆、发展部、廊桥、画家工作室、音乐家工作室和夜幕降临结构体》,1989,纸上水彩,21.5 x 27.1cm.

上海

约翰·海杜克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Power Station of Art
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2021.11.13 - 2022.02.15

自1979年起,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开始了他十多年的“假面舞”(Masque)系列创作,并将其描述为建造、结构以及社会层面的“奇异庆典”。此次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海上假面舞”不仅在题目上援引了该系列的创作,也以之为主要线索,串起了这位美国建筑师及建筑教育者横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职业生涯。“假面舞”中大部分停留于纸面的建筑构想不仅创造了非传统的构筑形式,也设计了建筑体之间舞台剧般的叙事,以此承载了海杜克对于建筑学科与其自身所处时代之关系的反思及想象。

“假面舞”的主角是一些“结构体”,在PSA的展览上主要由博物馆三楼被划分为黑、蓝、白三色的展厅中若干按照1:2或1:5等不同比例重建的模型呈现:展览入口处是《书市:模型》(所有重建模型均制作于2021年),模型下部的立柱走廊设置了相对狭窄昏暗的空间;蓝厅里的《拒绝参与者之家:模型》由12个独立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设计了特定的功能,有的仅放置一张床,有的是一副桌椅,或是一个马桶;黑厅中“兰开斯特/汉诺威假面舞”系列的教堂、墓地、法院和监狱模型,各自底层由架空的结构支撑,并具有较为封闭的外立面。这些“结构体” 既不是纯粹的结构,也不是通常意义上功能齐全的建筑,甚至因为其封闭性显得有些“难以进入”。 像这样的“结构体”,海杜克一生中完成了约四百个。沿着黑厅两面墙壁展开的是《柏林之夜》(1989)系列的水彩手稿。在这一系列中,海杜克的“结构体”化身为一个个“演员”:从市政服务大楼、钟楼、参议院、犹太博物馆、中央档案馆、教堂等常见的公共建筑群到时间大楼、盔甲博物馆、动物学者之家、记忆保护塔等存在于想象中的建筑物——这些颇具生物形态感的奇特建筑群拼接而成的城市图景,与该系列创作时期柏林墙的倒塌以及德国在二战后的社会政治现实相互交织,上演了一出以柏林为背景的历史剧。用海杜克本人的话说,相当于完成了建筑师的“社会契约”。

当建筑不纯粹是为了满足业主需求,或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存在,而是通过自身想象力建造了在现实之外的精神世界,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当下建筑领域以及美术机构双方的运作和实践,提出了何种问题?此次展览中按照三色涂墙划分的展厅空间似乎是对戏剧分幕的直观转译;展览标题中的“海上”和“Shanghai”的中英文差异也不可避免地令人联想到本土化对话的缺失。不过,要回应这一缺失,也许需要另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