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张怡
MACA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一街
2022.07.10 - 2022.10.10
在2009-2017年的长期项目“游移湖”中,张怡(Patty Chang)从二十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对中国内陆戈壁里迁移变化的水体的描述出发,拓展出一个极度开阔的创作领域。探索期间,她曾两度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在加拿大纽芬兰海边抚摸过死亡的庞大鲸鱼,经历了儿子的出生和父亲的离世。而在此次北京的展览“我们都是母亲”上,我们看到,这种敞开的时空被打散,整理到一条更加密集、情绪调度更直接的线索之中。
近作《奶债》(2020)让不同地域处于哺乳期的女性表演者直面镜头,她们一边用奶泵吸奶,一边操持着各色语言,描述自己所恐惧的事物。张怡捕捉的,是人们不愿面对,不愿提起的;另一方面,又是萦绕在她心中无法消散的。文明社会“美化”并“赞颂”母性,并将母亲的生命割裂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社会所提倡的“良母”形象,其他意识则被指认为“不可理喻”,被弃置于个体的阴暗角落,被默默消化。张怡的作品展示了后者,也由此揭示了社会机制架构对性别观念的影响。而乳汁在影像作品《我们都是母亲》(2022,由张怡与作家阿斯特利达·奈伊玛尼斯、科学家阿列克西亚·奈伊玛尼斯共同完成)里被艺术家阐释为某种镇定剂或安慰剂:母海豚喂给濒死的幼子,以减轻其死亡前的痛苦。这又让人回想起“游移湖”。彼时,张怡来到因前苏联灌溉工程日渐干涸的咸海。因当地政府限制,她无法拍摄任何现场困顿的景观,于是转而记录自己的泵入杯子的乳汁。乳汁是馈赠,是自然水体的补足之物。它承载了鼠海豚胃部乳汁的那一部分隐喻意义,只是母子之间的关系被扩展到自然和人类之间:那是一种类似于相濡以沫的情义。
此外,展览还收录了若干张怡早期的行为作品,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创作在变化中的连续性。在《无题(鳗鱼)》(2001)中,张怡将一只活鳗鱼放入自己的淡蓝色衬衫内,任由它自由蠕动,录像持续了接近十七分钟。《在爱里》(2001)记录了她嘴对嘴地将咀嚼过的洋葱传递给父母,再由父母传回她口中的过程,好像在亲吻,又好像交换着本就共享的遗传基因。文化习惯造成的生理不适令这三分半的录像显得漫长。具有隐喻意味的是,在她的作品中,触发此类“不可理喻”总需要消耗不少勇气和意志。最早年份的《蜜瓜(不知所措)》(1998)被巧妙地置于展厅中间的位置。录像中,张怡似乎在表演“一心多用”的杂技。她头顶着属于自己过世姑妈的遗物——一只盘子,身体保持平衡的同时,用勺子不停挖着装在左胸上的蜜瓜,再把挖出来的果肉一块块送入嘴中。在完成这套动作之余,她还完整地讲述了逝者生前的故事。讲述完毕,她将盘子摔碎。终究,我们的意识无法溢出我们脆弱的躯壳,我们只能用极度私人化的阈限去揣度他人,即便“他人”是我们的至亲,是我们不可脱离的自然母亲。在消融不了的隔阂前,诙谐也许是必需品。
文/ 杨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