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Raqs媒体小组,《共产微言片断》,装置,2010。

上海

近看双年展:Raqs的观众解放

上海美术馆 | Shanghai Art Museum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
2010.10.23 - 2011.01.23

Raqs媒体小组有着多重身份——艺术家、媒体实践者、策展人、研究员等。他们的创作融合了当代艺术、历史探索、哲学思辨等方面的研究与理论,作品经常以装置、网络、影像或表演等形式出现,总之Raqs的作品媒介多样,从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且Raqs的作品主题经常更换,从共产主义、后殖民到城市化等众多问题都被艺术小组剖析过,这使得Raqs的作品似乎停留在一个略带诗学且不可捉摸的水平上。虽然单个作品之间没有统一的主题,但是从Raqs作品的发展来看,艺术小组一直处在对现代性的持久的矛盾中。他们即希望自己以沟通而非萃取的方式将过去与未来交织到现在,又希望能摆脱现代性,找到一片未开发的潜力之中。他们坚持所有现存的文化材料均能在别的时间或地点找到它的影子、回声、映照、反复和共鸣。而纯粹的论述,不论以新或旧的名义,都只会引起衰退和萎缩。真实的文化生活是关于连续、沟通、复制和传播的,而不全是撕裂和分离。Raqs的这种世界观与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所言的“随机”有些吻合,都不主张一元或者二元对立,但Raqs更多的是“组合”过程中的不确定与边界的模糊。正是在现代性这个大环境的萦绕下,Raqs的作品经常与时间、空间以及起源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在他们大多数作品中都能找到如“逃离”、“计时薄”、“计划有变(There has been a change of plan)”等。

虽然在现代性的叙述下围绕多种话题进行讨论, 但是几乎Raqs的所有作品都有着显著的特征——开放性。Raqs创作的完成并不是作品摆放展示后,而是每一个观者或者参与者介入后。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是Raqs与Sarai的多位研究员共同合作出的OPUS(无限含义的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 for Unlimited Signification)。OPUS试图与全世界的媒体实践者、艺术家、作家和广大大众建立一个创作共享的平台。在OPUS中,人们可以展示他们自己的作品,任何人都可以对其作品公开进行修改。此外,他人通过带入新的材料、实践和新的观点、见解来干预和改变别人的作品,从而构成了对作品再创作的反思与批判。这样的OPUS包含了一个深刻的政治承诺,赋予其开放资源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的权利。Raqs的这个项目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网络,转变了作者、文学、艺术和创作的传统观念。OPUS中的作品,则经历了一个分享、合作、批判再创作的反复过程。

Raqs在这个称不上是完整作品的作品中透露出一个声音“艺术家之死”,这与巴特(Roland Barthes)曾主张的“作者之死”有着相似的地方。当然Raqs的“临时自动的Sarai”、“逃离”、“证据的五个部分”等作品都将观者融入到作品中,观者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才是每一个观者心中作品的完成。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艺术家仍处于强有力的支配地位,但Raqs试图消弱这种支配地位。这就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旦艺术家失去了身份,解释作品的主张就变得毫无益处。而给作品一个艺术家,是对作品横加限制,是给作品以最后的所指,是封闭了作品。但是艺术批评似乎将对作品的解释作为责任,这种阐述对于艺术批评的读者尤其是尚未亲身观看作品的读者会有强大的投射影响,这无疑再次束缚了观者。批评家是否也应该以开放式的角度去描述作品而非阐释。

Raqs这次在上海有着两个作品,一个是印中当代展 “革命旋转力”的行为,另一个是上海双年展的“Latento”。前一个作品Raqs依旧在削弱艺术家身份,现场甚至出现了本应只有三个志愿者参与表演的转盘上陆续坐上了许多的观众。这时的观众已经拿Raqs的作品在创作自己的行为,这与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所说的“解放的观众”含义是一致的。在后一件作品中,Raqs更是以“Latento”的方式即对隐匿的精细解读作为作品的核心,这种解读与“宣言”是相反的,宣言意味着对彰显事物的确认,也就是划清作品的界限。但是隐匿的细读是存在于艺术家与观者之间的,这种细读是彼此的,艺术家与观者是这个行为的共同体。按照朗西埃的逻辑,Raqs在这里的任务只是去宣布观众的智力平等,具有与艺术家一样的资质,而这种从自己的已知勇敢地冲向自己的未知正是Raqs的勇气和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