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借镜之道——李小镜与罗杰·拜伦双个展”展览现场,2014.

上海

借镜之道——李小镜与罗杰·拜伦双个展

OCAT上海馆 | OCAT Shanghai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
2014.07.13 - 2014.09.14

李小镜(Daniel Lee)和罗杰·拜伦(Roger Ballen)的双个展《借镜之道》是由这样的逻辑引发的:李小镜生在重庆,幼年去了台湾,大学起移居纽约至今,而罗杰·拜伦(Roger Ballen)生于纽约,完成学业后移居南非约翰内斯堡——策展人期待他们因为交错移动的身份在创作中产生对话;除此之外,怪诞的图像也是两位创作线索中的另一个相关点。对话没有真实的发生在艺术家之间,是否存在交错则在作品里留给观者自己去判断。

罗杰·拜伦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前到达南非,在一九九四年这个持续近一个世纪的争斗平息之后,他的摄影逐渐从纪实转向对现实的重构。相较乔尔·彼德·威金(Joel-Peter Witkin)的摄影,罗杰·拜伦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基于现实存在的。他将背景始终选择在密闭的空间里,并只拍摄黑白相片。他克制并平衡了画面里的荒诞和真实,将绘画和雕塑的特点植入场景,再以摄影作为记录。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张照片,“这只鸡属于画面中的小男孩,鸡死了,小男孩用演奏悼念死去的鸡。你可以在画面中看到很多形态上的联系,鸡展开翅膀的形态与小孩打开手风琴的形态,以及背后绘画的痕迹间的相似性”。画面中的动物是活体还是标本,或者已死亡,从表面上看很难分辨,简单的阅读图像后,观看的重点转向物与人之间形态上的呼应。罗杰·拜伦的作品介于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之间,界限被刻意模糊,画面叙事和语义显得暧昧,被增强的是图像本身的趣味性。

静止的图像好像还不能完整的表现罗杰·拜伦的整体创作。现场的两个录像试图填补这个缺口:进口处的录像是他近期为南非Die Antwoord乐队的歌曲《I Fink U Freeky》制作的MV,画面被黑白、惊悚、重复的罗杰式美学包裹。其二在展厅的尽头,是个拍摄记录,内容涉及暴力砍杀禽类的过程,以及他在拍摄过程中调整画面、对人物位置和角度的细微琢磨,最终都成为其图像构成的重要部分。

不同于罗杰·拜伦(Roger Ballen)在展陈上的简单明朗,李小镜使用了许多形式,雕塑,投影,照片,电视,菱形立体木展墙。李小镜的创作内容从多年前至今似乎没有特别大的起伏,只是在作品中追加了一些原则,使其的创作方向相对集中,如:人与动物的变形,但最终结果是趋向人,而不是动物。在图像技术大规模发展后的今天,这些在过去叫人叹为观止的进化图谱已经显示不出特点,反而在呈现上显得单薄。达尔文主义从根本上来说信奉一种不断更迭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对此的争议并未停止过,只是李小镜对于这个题材的转化,看上去过于简单以及图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