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厉槟源,《排演》展出现场,2015,行为纪录,五屏录像.

北京

厉槟源:水源地

杨画廊 | Gallery Yang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
2015.08.22 - 2015.10.04

厉槟源在湖南老家的一片竹林完成了新作《测试》(2015)。他将拖鞋放在地面,爬到一枝竹竿上,试图用身体的重量压弯竹子直至地面,捡拾起鞋子。在几次尝试后,他的项目以失败告终。他的身体悬置在半空,手脚攥住难以拉弯的竹子,脸朝天空,看不到自己与身后地面的距离。他叫起来,周围并无人理睬他。后来,他摔倒在地上。在作品呈现的影像中没有被记录的是,他昏迷了几分钟,被发现他的人送进了医院。厉槟源曾说,他的作品是在“严肃地开着玩笑”——对这一短语最直接的解释,是他的身体需要为了一些看似毫无意义的行动承担风险,有时这种风险甚至殃及生命。

但这句话的含义不止于此。在同样收录于厉槟源最新个展“水源地”的作品《下沉》(2015)中,艺术家盯着眼前的大海退潮,仿佛海水的运动是他意念的结果。事实上,毕业于雕塑系的厉槟源对本次展览作品的自我阐述中说他“所塑造的是自我的心理状态”。然而,观众无从猜测艺术家面对大海时的心情,他是在一本正经地相信自己的目光逼退了浪潮,还是在欣赏自然的伟大能量,抑或头脑中空空如也,只是在“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所展示的是展示本身的局限性。也正因为内在的状态不具有视觉上的开放性,所以他所展示之物必须通过观众的观看和想象的协助,才能得以呈现。就像在《测试》中,作品通过远距离的固定镜头拍摄,于是,观众以录像的形式观看厉槟源摔落时,看到的仅是下坠的动作,而没有对他的身体疼痛感的捕捉(比如声音、表情、伤痕),于是观众只能动用自己对疼痛的经验来想象。“水源地”中的《功夫》(2015)、《习作47分钟》(2015)、《排演》(2015)都反映出了艺术家对观众如何与他“共同建构”作品的兴趣。

我们可以将艺术家“内化”的倾向视为对自身作品的反思和演进。在上一个个展“我有病”中,许多评论是围绕着政治、社会或娱乐性的角度对厉槟源作品进行解读,而这一次,厉槟源的影像作品几乎都在展示其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对外在世界的指向大幅减少(当然,展览中也存在《自由耕种》[2014]这件明确指向个人沉重经验的作品)。然而,在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作品结构的同时,新作又没有造成逻辑上的断裂。那个赤手空拳的、常把自己弄到精疲力竭的、在偶然中寻找灵感的厉槟源还是在借助创作这件事,不断地认识自己,探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