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梁远苇,《2015.16》,2015,布面油画,120×140cm.

西安

梁远苇:椭圆

OCAT西安馆 | OCAT Xi’an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北池头一路南段
2015.11.28 - 2016.02.28

从一定的距离观看时,很难看出梁远苇最近的绘画系列“椭圆”有任何的“新”。她延续了自己特有的工作方法,将从织物里提取的花朵图案用油画料和画笔极为精细地直接描画在画布上——没有起草和小稿,仅仅是用她那些充满触感的笔画使之浮现。但不同于她此前受织物启发的绘画,这十六张画可以被视为一件作品。这些画从1到16编码,成为艺术家八个月劳动的证据,同时也记录下了她绘画语言的实验过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元素:似乎是蔷薇和腊梅的花簇。但是图案的选择却并非首要考虑,而仅仅是作为她与绘画材料间高度个人化的对话的载体。面对这些画时,远观和近窥的技巧缺一不可:靠近观看时可以发现图案分解成了一个个笔触,每个笔触都是一个花瓣或者一片叶子,但于此同时又构成了艺术家在时空中运动的痕迹。她有时落笔迅速而坚定,有时又充满了犹疑——只有在近距离观看时才能发现梁远苇对形象本身的模糊化处理。

“椭圆”标志着从艺术家从审美考量到关注绘画过程和材料的转折。因为整日的劳动也只能完成整个画面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一旦开始,工作就不能半途而废。每张画都贯穿了同样的技法,于是,画面的多种维度也就意味着艺术家对于不同色调和用笔技巧的实验的热情。虽然有整体概念上的限制,但她在技巧方面的手感日益成熟,最终发展出了一套新的绘画语言,一方面在理论上是实验性的,另一方面则又根植于传统。

梁远苇通过每次的“落笔”来力求画面的平面性和精确。不同于她2005年至2014年间的绘画——她在画布上用厚涂的颜料“雕刻”出花朵的形状,现在的这些画面极大地缩减了它们的物质感。最早的几张,比如《椭圆1》和《椭圆2》,给人一种奇特的感觉,画面上的颜料也还是较为厚重的。但是当你穿过整个系列,可以看到艺术家开始用毫不迟疑的笔触将图案连成了一体,颜料变得越来越薄,画布的纹理也开始显现。尽管画面变得越来越平,梁远苇却用全新的方式创造出了纵深感;她逐渐消解了盘踞在花朵图案背后的光在纵向上的渐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看起来类似绿锈的统一的光泽。在发展绘画语言的过程中,梁远苇做了一次时间上的折返,她摒弃了晚期中国画以及如塞尚等油画家惯用的那种饱满、生动的笔触,而重新发现了“线”。线在中国古典绘画里至关重要,这一点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7世纪唐代墓室壁画里达到了极为精彩的表现。为了准备这次展览,梁远苇曾经多次前往观看这些壁画,它们似乎在潜意识层面影响了她个人的创作。系列中的最末两张《椭圆15》和《椭圆16》,成为梁远苇实验的终章,并且极为清晰地显现出她对于画面和笔触的新的阐释如何与这些壁画在形式上构成了一种回应。每次落笔时向下的力道将颜料均匀地推至画笔的外缘,但同时又在中间留下了薄薄的一层的油画料并漏出背后的色调。每个“虚空”的圆心都隐约透露出藏在每片花瓣或者叶子后的平面的背景,这反向地制造出了一种线描的效果。这种效果十分惊人但又难以捕捉。

译/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