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蒙•伯尔奇:希望与荣耀
在艺术创作上,西蒙•伯尔奇(Simon Birch)可以说是铁了心要干出点什么来。在香港生活和工作近十年的他以具像绘画而知名。近些年,艺术家将精力投注到了装置、行为和录像上。2007年的作品《Azhanti High Lightning》, 在新加坡的南洋美术学院展出过,当时为创作而牺牲了一头猪,此举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希望与荣耀
-
巴巴拉·波拉克
巴巴拉·波拉克(Barbara Pollack)是一位艺术批评家和艺术记者,她从1997年起在《纽约时报》、《美国艺术》、《名利场》等媒体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和艺术家。她最近出版了专著《疯狂,疯狂的东方:一位美国批评家在中国的探险式经历》 (The Wild, Wild East: An American Art Critic's
-
考利•安吉尔(1948-2010)去世
《纽约时报》报道:艺术史家、策展人考利•安吉尔(Callie Angell) 去世。她于1979年进入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担任电影与影像部门助理策展人,于1991年担任该博物馆安迪•沃霍尔电影项目的助理策展人。另外,她也是惠特尼美术馆沃霍尔电影保管部门的顾问。2006年,安吉尔完成了《安迪•沃霍尔电影目录全集1》。她去世之时正在从事第二卷的写作工作。
-
纪念•残留
展览将《纪念•残留》(Rem(a)inders)作为展题和策展概念,指的是原初累积的量的残骸,同时对记忆进行了挖掘。实际上,展览也许可以被称作《被象征着的和象征者》,每件作品探究的都是权力的脉络和价值的构成,通常超越了作品本身的物质局限。
夫妻档孙原&彭禹在录像作品《今夜我不睡》(
-
新奥尔良美术馆任命新馆长
新奥尔良美术馆任命Susan M. Taylor为馆长,她将于今年9月1日上任,成为该美术馆第六任馆长。届时离任的E.John Bullard也将成为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博物馆馆长之一。但是他还将留在该单位,担任名誉退休馆长之职,在交接工作阶段协助Taylor的工作,直到2011年这座博物馆迎来百年庆典之际。
-
特纳奖候选人名单公布
《法新社》报道:Dexter Dalwood、Susan Philipsz、Angela de la Cruz与耳石小组(Otolith Group)成为2010年特纳奖候选人。
布里斯托尔出生的画家Dalwood以表现名人生活、辞世场所而出名。现年49岁的他曾经画过涅槃乐队主唱科特•柯本(Kurt -
罗宾•罗德个展
南非出生、现居柏林的艺术家罗宾•罗德(Robin Rhode)以其与手绘街头艺术的互动行为而引起关注,但他在洛杉矶举办的首场个展更强调的是对摄影视景领域的探索。在这场简约而又引人思考的展览中,图画和身体在摄影中占据了等同的平面视觉空间,这些摄影图片成为了具有控制力与可能性之地。
十五张黑白图片系列名为《Pan’s
-
斯皮尔伯格与斯科塞斯呼吁伊朗政府释放贾法•帕纳西
BBC报道: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与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等人呼吁伊朗政府释放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导演。这份由Robert De Niro、Robert Redford与Francis Ford Coppola联名签署的抗议书谴责了伊朗政府在今年3月1日逮捕帕纳西的事件。
-
陈可个展
星空间的陈可个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为观众在现实世界之外构筑了另外一个静谧的所在。艺术家通过作品将童年,成长以及许多过往时光凝固在作品中。从陈可的作品里观众找到一个逃离现实世界的出口,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品画面所弥漫出的淡淡哀伤。陈可的创作一贯注重对作品背后的精神性探索,画面上处处流露出女性的敏感和温婉细腻。观众步入展厅随即进入到了艺术家所构筑的温暖的时间记忆中,画面所展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生活场景,一家人围桌晚餐的场景,儿童简单的涂鸦。而正是这些琐碎的,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描绘,在构建了艺术家的个人回忆的同时,也触碰到了观众内心柔软的那根神经。空间墙面上的猫眼则让观众自己来感受女艺术家眼中的日常世界。
-
郭怡安将接替提姆•格里芬担任《艺术论坛》主编
提姆•格里芬(Tim Griffin)在《Artforum》(艺术论坛)担任主编7年之后打算离任,成为自由编辑。他说:“在《艺术论坛》的编辑工作令我感到荣幸、充实,很高兴出版社认可我对杂志提出的种种新的设想。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写作和教学中。”作为自由编辑的格里芬将策划一系列研讨会和出版项目,并且在2011年将出版一期特刊。他现正在写作一部关于当代艺术的批评文集。
-
何岸:“我相信有人会带我到那个地方,但那是明天的事”
一百多年前,后印象主义画家高更创作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1897)通过对原始部落的表现,影射了当时欧洲的工业化社会对人造成的一种精神疏离,自此,凌乱、迷茫和原始的气息便弥散在现代艺术的每一个角落。
也许是巧合,画家出身的何岸在魔金石空间展出的装置作品《我相信有人会带我到那个地方,但那是明天的事》似乎以另一种形
-
蒂诺•塞加尔的艺术项目
我想写作是场无用的劳动,它是非政治性的,还带点道德特征。由于受到某种灵感的启发,我将经历一种被证明是错误的快乐。这是一种负罪的快乐,因为是以那些认为我是正确的人为铺垫的。
对蒂诺•塞加尔(Tino Sehgal) 而言,他人对他作品的论述恰好证明了艺术家创作中所产生的毁灭性力量。而在写作的这一时刻,真正重要的是正确的名字,蒂诺•塞加尔
-
台上的在场——卡洛琳A•琼斯论行为艺术与公众
观众就像感觉灵敏的狗,当你害怕、不安、走神的时候他们就会立刻察觉出来,然后走掉……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我认为,21世纪的主旋律是方式的问题——我是如何成为这些人的产物的,或者说我是如何与这些人联系起来的?……这其中暗含了什么道德指向?
——蒂诺•赛格尔1973年,阿孔奇(Vito Acconci)说他急需观众,在他的作品《主题曲》(Theme
-
行为艺术怀疑论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回顾展的入口处有一张艺术家本人的黑白照。这幅广告牌大小的照片让人想起切•格瓦拉的著名肖像(甚至奥巴马的肖像照片)。看着这张面孔,我觉得这张壁画式的照片以一种批判性的态度表现了对于希望和英勇气概的集体欲求——艺术世界带给我们的这个旧梦是政客们不会给予我们的。这次名为“艺术家在场(The
-
蒂姆•波顿的《爱丽丝漫游仙境》
当柴郡猫的脑袋从画面上向我们扑过来时,就像油中的球儿一样,在我们的RealD眼镜里滚动,龇牙咧嘴的问我们这个爱丽丝是否是真正的爱丽丝。当大家看3-D时,实际上在看两场电影,极化旋向技术将光线分成了两个迅速转换的画面---左眼画面顺时针,右眼画面逆时针,3-D完全相反的镜头使得每只眼睛只能看到一个画面。被丢进CGI空间里的是米娅•瓦斯考斯卡(Mia
-
阿杜罗•海莱拉个展
《家》(Home)是阿杜罗•海莱拉(Arturo Herrera)在德国的美术机构举办的首场个展。展览题目似乎有点讽刺意味,因为他是一位委内瑞拉的艺术家,在美国侨居多年后,2003年移居柏林,眼下接手了一座曾是居民住宅的建筑。这场展览令观众对海莱拉近期的作品有了较近距离的了解,集中体现了艺术家多样的趣味性,如拼贴画、迪斯尼、抽象表现主义。
-
第六届柏林双年展艺术家名单确定
第六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组织方公布了该展览的信息,包括参展艺术家、地点、相关活动和展期(6月6日-8月8日)。展览地点包括KW当代艺术研究院(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国家画廊(Al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