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周思维,《葡萄(背景)》,2016,布面油画,130 x 160cm.

上海

周思维:美化了家

天线空间 | ANTENNA SPACE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7号楼202
2017.03.04 - 2017.04.04

展览“美化了家”是周思维首次尝试以“命题创作”的方式呈现近期工作。与以往个展在形式上相同的是,此次个展也并非仅仅是一个绘画展:艺术家还通过场景搭建、 陶土雕塑和数码图片打印等方法对“家”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进行了“再现”。而这种多媒介的创作方式既展示了周思维对其以往创作语言的反思,也从绘画之外的角度为“家”这一既现实又抽象的命题找到了落脚点。

展览题目中的“美化”更多展现了艺术家作为生产“美”的工作者,如何在介于现实与其艺术媒介的理解之上, 成为两者之间的调解者。无论是展厅中央的L型白色平台以及椭圆展台上一系列以家居用品为原型、看似粗拙的陶土雕塑,还是架在石头之上的破碎玻璃花瓶的图片——都与墙上的油画作品相同,是艺术家对日常生活中实物的“再现”。周思维并不否认艺术“再现” 的功能,他甚至认为,从“实用”的角度而言,绘画应该保留它最原始的功能。换言之,那些从美术学院获得的对于绘画的基本经验并没有变成主导艺术家创作的使用说明书,而成为了他探索不同创作媒介的出发点。

从周思维绘画作品中的笔触、颜料的覆盖、画面薄厚的拿捏,我们不难看出色彩以及绘制色彩的顺序是他创作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他去掉了极色(黑色和白色),因此更能显现出使用基本色对寻求个人绘画观念所带来的限制,也正是这种方法为艺术家提供了深入绘画语言的途径。例如,在《日出日落》中,颜色由左上角延伸至整个画面,尽管应有的明暗关系依然成立,但又背离了美院里画石膏像的方法论。作品《葡萄》与约翰·凯奇的《4分33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约翰·凯奇在钢琴前4分33秒的寂静并非只是为了让观众在观看表演的同时去感受无声,而是引导他们在这段看似安静的时间里注意到周边其他声音,这些声音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同样,周思维看似过于写实的《葡萄(背景)》对画面留白与被描绘的对象在主次关系上进行了置换。那些约定俗成的勾勒对象的手法, 被周思维运用到了对背景的刻画上。如此做法提醒观者思考:当我们在观看一幅画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看什么?同样,在与展厅中央装置遥相呼应的《客厅》、《时间(7:30PM)》和《玄关(马列维奇)》等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艺术家针对造型 、色彩、叙事在艺术史图像层面展开的反思,以及他围绕图像情感激发功能进行的研究。

周思维的绘画并不是“形而上”的抽象主义,它们针对的是现实图像中强大的语言力量。换言之,破碎花瓶与石头组合而成的图像内部所包含的美学语言, 才是激发周思维深入创作的动力。无论是题材,还是在画布上留下明显绘画过程痕迹的方法,都体现出了艺术家对于创作语言的不断推敲。或许抽象主义对于任何一个生活在现实中并无法与之完全决绝的艺术家来说,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本次展览由麦勒画廊和天线空间联合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