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郭海强:秦岭沣峪口
博而励画廊 | Boers-Li Gallery(现SPURS Gallery)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二号院798艺术区D-06
2017.04.22 - 2017.05.21
不同于郭海强在个展“呼吸,空间和引力 ”上呈现的那些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且多样的实景绘画,此次艺术家旨在以“写生的手法”对周边环境进行刻画,从而展开其绘画的线索。两次个展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中,每件作品都在既定的时间内定点完成,符合字面意义上的“写生”;而后者“秦岭沣峪口”虽以写生为起点,其具体工作过程和最后的视觉呈现却溢出了这个框架。直观上来看,展厅的作品多以绿、蓝、灰三个色调为基础,艺术家将描绘的主题聚焦在一个地理范围内的不同观察点上。如果前一次个展是一个对景观的“谱系学 ”统计的话,那么去理解我们眼前的“秦岭”则如同解答函数题一样:郭海强为所需要探究的问题设定了一些范围——地点:秦岭沣峪口, 时间:四月到九月期间,媒介:油画棒,尺幅:30 × 40 cm为基础的画板——被自设的局限性束缚的同时,艺术家也展开了对于图像中绘画性的深度挖掘。
之所以称郭海强的创作手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户外写生”,是因为画面上所呈现的纹路,色块间形成的面,以及不同色面间的关系并非在短暂时间内可以达成。“户外写生”仅仅是开启图像生成的起点。其实这种创作方式对于大多中国艺术家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在对风景刻画上,由古至今我们都不难找到相似的案例:例如石涛《画语录》中所提到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抑或齐白石为完成《借山图册》的“五出五归”所见到的名山大川以及名人字画,均为其之后的山水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觉资源。郭海强也是不例外,这些亲历的体验并非以原型的方式呈现,而是秉承山水画意象为尊的传统,继而投向将自身对此风景感悟。郭海强对沣峪口的内化过程延续到其起稿后的近一年时间。尤其是标注9月1-4日的四件作品,是展览中为数不多的几件以四块画板组成的“大尺幅”,作品题目中提示的准确度更是一种观念性的事实存在。换言之, “写生”的即时性,被艺术家后期推敲画面的过程所延长。展出的所有作品上都呈现出刮刀的痕迹,不同色调油画棒的平涂,铅笔线的遗留,对阴暗关系以及对空间营造的处理,这些均可看出艺术家处心积虑的钻研,我们甚至能画面上能找到指纹推油画棒色彩的痕迹。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雕塑专业的背景——即对一件立体物体与其空间关系的把控训练,为其在空间转换上提供了三维的思考路径。换言之,郭海强将其在屡次登“秦岭”的体验,结合延长时间的持续探索,转换到二维平面上。而即便在30 × 40 cm这一迫使观者走近画面的尺寸中,我们甚至可以找到与壁画雷同的视觉张力。此画面的效果得益于艺术家通过内化空间感而“塑造”出的“意境 ”。
文/ 贺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