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罗玉梅,《维多利亚之东》,2017,高清录像,彩色有声,时长15'50".

香港

罗玉梅:维多利亚之东

录映太奇 | Videotage
土瓜湾马头角道63号牛棚艺术村13号
2017.05.05 - 2017.05.29

罗玉梅在录映太奇“FUSE”艺术家驻留计划的展览取名“维多利亚之东”。“维多利亚”指的是英殖早期香港岛政经中心地带的旧称,但“维多利亚之东”却从未曾作为地名出现于任何文献记录中。虚实之间透露出艺术家矛盾的态度:填海造地工程一方面掩埋了本地历史,另一方面又建构了新的叙事,且两者常常在不同维度上彼此交错。延续艺术家去年于新加坡当代艺术馆(ICA Singapore)展出的作品《垃圾湾、植物:始于 1990》中的线索,罗玉梅在此次展览中进一步推展了她对香港新市镇的研究及再想象。

昏暗的展厅中央放着录像作品《维多利亚之东》,碧绿的水底影像不但被投映在悬挂着的玻璃上,更被折射到展厅的地面及墙壁。通过这样的展示方式,罗玉梅对新界将军澳新市镇因开发而填没的海洋进行了想象上的重构,因物理限制而出现的方正影像就像对为经济发展而牺牲天然海岸的社会整体的微妙控诉。在展厅后方《最后的海岸》循环播放的影像中,烧焊工人正小心翼翼地用电弧焊在钢板上刻划一条弯曲的线。在罗玉梅的创作中,文本、想法与执行往往保持高度一致:片中的钢铁焊接工艺来自因新市镇发展而消失的造船与拆船业,而工人刻画的正是最后一条天然的海岸线;艺术家则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对未来提出了某种含蓄的警示。尽管在近年香港人的日常生活里,警示常常化作各种立场鲜明的旗帜,而后者也是探讨历史政治议题的作品经常选取的符号,但罗玉梅的《旗帜》却偏偏强调去政治性。虽然作品的素材皆来自网络上搜集的曾于该区悬挂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但定格动画中只留下旗的轮廓,并以几近全彩的颜色像走马灯一样填满每一面旗,旗帜的象征意义因此被掏空,但这种去除政治性的做法跟殖民政府于香港回归前对该区的“拆迁发展”行为似乎别无二致,艺术家在此处消除政治意味也让人猜测是否另有深意。

展览秉承罗玉梅处理史料时一贯的冷静态度,一层一层从历史宏观中发掘出不同的细微线索。串联不同事件的主线不单只有时间,更有一种对消逝的不安。若《最后的海岸》是在掌控一条物理上的线,那么整个展览罗玉梅则是为时间线订下不同的注脚——地缘政治的消失、殖民历史的残存,以及社会发展的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