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刘晓辉,《无题-镜前的三角形》,2015 ~ 2017,250 x 400cm (两幅),布面油画.

北京

刘晓辉

香格纳北京 | ShanghART Beijing
北京朝阳区草场地 261号
2018.03.04 - 2018.04.08

刘晓辉的最新个展“两个动作”可以说汇总了过去三年来画家在创作形式和语义上一直探索的某种转变。尽管这一转变既非偶发的方向转换,亦非步步演进的新作实验,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发现某种有机的生长过程——每件作品在单独成立的同时,也连接起艺术家过往的职业生涯,以及绘画这一刘晓辉偏爱的表现手段所具备的更广阔的意义。

此次个展以大尺幅绘画为主,杂以数件小作与一系列素描草稿,如展览标题所示,作品均事关“动作”,尤其是人在镜前穿衣脱衣这一日常(非)事件。该母题始于“女模特的一天”系列作品,自2007年以来就反复出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中。除了较之过去更为宏大的尺度,作品中更为明亮的色彩、大胆的笔触,以及强劲的几何造型,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倘若说刘晓辉之前的作品擅长以克制的线条营造细微的差异,那么此次展览他则以各种“纯粹”或“不纯粹”的处理方式大量运用了黄、绿、黑、白与灰色,制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些颜色有时以最高的亮度,几乎未经调和就直接涂上画布,例如《三个动作》(2016)中的黄色;有时隐藏在预先打底的层层色彩之下,在画布表面形成裂纹和可触的肌理。靠近细看,厚涂法的浓墨重彩揭示出画作形成的历史,宛如作品的DNA。这些痕迹将绘画过程的不同阶段推至表层,暗示观众他们眼前看到的只是整个过程最终定型的结果,是无数种可能中最后浮现出的一种可能。因此,这些图像并非静止的再现,它们在试图捕捉的同时也尝试超越捕捉对象本身。

记录生活,尤其是现场写生的技巧在刘晓辉的早期创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在本次展出的“半抽象”作品里,现实被改换,空间被色彩割裂、解构和升华,有时甚至被大胆涂抹的色块所取代。艺术家力图以此描绘转瞬即逝的现实,或更准确地说,是经过选择的现实的片段。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空间经过放大,凝聚成一个特定的“动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的特定性(specificity)被超越,最终显现的反而是一种非空间与非时间,线条和几何图形在其中时而清晰地勾勒出某个主题或平面,时而连接成一座复杂的迷宫。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刘晓辉作品最令人动容之处不在于摹仿,或描述某个具体现实,而在于以现实为托辞去思考绘画的潜能与内核,并以光线、色彩与线条等最基本的绘画手段向绘画本身发起挑战。

译/ 赵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