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何采柔,《幕后的》,2022,单频道录像,16分.

台北

主题乐园幻想工程挑战赛

台北当代艺术馆 | MOCA Taipei
台北市大同区长安西路39号
2022.11.05 - 2023.01.29

时值年末,从“主题乐园幻想工程挑战赛”展场出来,即进入了无处可逃的节日气氛,刚刚结束的县市长选举布满大街小巷的宣传海报和竞选口号也尚未退场,以“主题乐园”为题的展览场景要如何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制造出停歇甚至反思的空间?聚光灯下,悬挂在二层楼梯口的《假设》(2017)梦幻得像颗小点心,何采柔把“IF”(假设)的字样和旋转木马投射在《生活》杂志封面为原型的布景之上,剧场式的观众席人头攒动,舞台中央关于竞争的激情和进步的企图被低像素木马投影包覆,上演着永不停歇的欢愉与虚无。实际上2007年停刊的《生活》杂志隐喻了“主题乐园”在1980、90年代的鼎盛期后的衰败,或者更确切地说,幻想工程历经大众感官刺激峰值后在社会生活中的蛰伏与变形。

观众只能透过两扇圆形窗窥视在一对大型球体上演的《双生缠结⁴(第四剧院)》(Entangled4 [Theatre IV],2022),两位维多利亚时期女扮男装剧场人物的往事和作者琳赛‧席尔(Lindsay Seers)的自述互为线索,蔓生成关于共栖、繁衍、流放以及他者的吟诵。在他们漫谈或喃喃低语的信息流中,个体经验与集体意志仿若一对连体婴。当切‧格瓦拉、弗里达‧卡罗和斯大林这些历史人物以纪念公仔形象在科斯塔‧托尼夫(Kosta Tonev)的《人偶》(第2集,Dolls II,2022)中开始无厘头对话时,展览对娱乐化意识形态构建的诘问逐渐显影:革命理想在经济流通中难逃被简化、杜撰的命运,丢进空白盒子中符号式的言语显得空洞且滑稽。透过看似平滑实质充满漏洞的表演(《腹语术士》,2021、《装备秀》,2021-2022),张纹瑄进一步把观众拉进近乎低智化的权力构建场域,为在社会日常中无孔不入的政治叙事提供了另外一种观看体验。对激昂且做作的“成功学派”的模拟让人对这套速成诀窍心生顾忌,在旁情不自禁跟随影像中伟人肢体摆动的观众则提醒我作品中幽默的带动力量,怀疑与追随不正是权力——无论是资本的还是政治的——操弄下的两种本能反应?

集体意识的构成当然远比非此即彼的选择复杂,何采柔《幕后的》(2022)大约真人尺寸的推拉毛玻璃门的影像提供了一种在问题与真相之间拉扯的隐喻——含混不清的叠影究竟来自玻璃的折射变形还是像素,距离不同,观感相异。图像世代的埃里卡‧贝克曼(Ericka Beckman)让观者重返大量影像开始大量生产并迅速混淆公众视听的80年代,无论是将钢筋水泥工地转换成弹珠台的《上框》(Frame Up,2005),还是在致敬《漫长婚约》未来实用主义建筑上演的《转换中心》(Switch Center,2003),都指涉了高度控制公共意识领域的大型体制,而对于身陷多重虚拟现实的观众,或许仍能在贝克曼20多年前创作的游戏玩家角色玛迪(《中断》[Hiatus],1999/2015)身上获取跳脱系统的能量。对纽约都会生活的幻想与美国传说中谭鼠的乳酪梦被张允菡塞进星光点点的小木屋中(《你是否曾梦见这样的地方?》,2022、《美国梦》,2018),华人视角下的西方都市幻术让人联想到曾掀起“环游全球”热潮的“世界公园”,哪个城市没几个曾是热门婚纱照取景地又过气没落的主题乐园?而在当下充塞着幻想废墟的现实中,我们又该如何重新想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