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实地练习
Susan Hobbs画廊
137 Tecumseth Street,Toronto, Canada,M6J 2H2
2010.07.08 - 2010.08.21
“实地练习”(Site Exercises) 是夏日里的一道清淡小菜,貌似朴素实则精到,清汤寡面里的滋味体验虽谈不上精彩刺激、回味无穷,但其中微妙的细腻和机敏不禁让肠胃一阵舒爽。初踏入Susan Hobbs所处的小楼,眼前一片空荡,唯有空间内大片的留白和几乎是隐匿在各自角落里的主体们。由于展览在强调“实地”外没有额外的主题和定义,主体间对话中本该由展览派生出的文字内容因此被精简至了最小值,然而对话的空间却因缺失限制所导致的纬度扩张而被无限放大。媒介、内容、主旨、过程、观念,以及表征均成了主体间跳跃性接合的载体,留白背后精心编制起的密网复杂巧妙,恰到好处地击打在夏日里的味蕾上。
实地创作以及空间介入作品兴起于曾经叛逆的反商业浪潮,时至今日已在各主流场馆和活动中随处可见。“实地练习”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如果抽去该类创作动机背后的种种现实意义,将目光聚焦在作品本身及它们与其物理空间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上,那么,应运而生的会是何样的处境。Brian Groombridge的《无题》(Untitled,2002),Robin Collyer的《工厂》(Factory,2000)和Didier Courbot的系列作品方案草图外加装置新作《垂直》(Vertical,2010)均直截了当却又不失幽默地勾勒出了作品与实地间的基本对话空间。Groombridge作品中的纤细钢缆径自从空间二楼的天花板垂落,穿过二楼地板上因过往工程和时间沉淀留下的夹缝小孔,连至画廊一层的地板,于是历史将所有的现在时巧妙地串在了一起。摄影作品《工厂》记录的是Collyer的同名装置,这件根据画廊所在地的工业历史背景而创作的聚苯乙烯作品已不复存在,图片中的记忆成了现实中完美的替代品。自04年至今,Courbot向画廊提交了一系列基于改造空间细节特征的作品方案草图。《垂直》是其中少数得以实现的幸运儿。这个由在画廊内发现的一系列圆柱废品组成的装置与平行对立的《无题》一齐恰好界定了《工厂》的曾经方位,假设的三维弥补了二维的空洞。直接并非介入的唯一途径,间接也不失为一种策略。Axel Lieber的《捷径(镜)》(Short cuts [mirror] , 2007) 貌似大型客车的反光镜,将整个画廊尽收眼底,却隐去了自身的存在。在Ian Carr-Harris的《美洲》(America,2007) 中,实地被引往了他处,抑或是他处的身份被偷换成了当下的实地。Patrick Howlett将水彩作品《它的》(its,2010) 和《在上》(on,2010) 直接画在墙上, 把玩的是文字叙述间的抽象间质, 顺势也把这场关于实地的对话领入了另一个空间。
文/ 吴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