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陈晓朋,《澳大利亚艺术圈I - 我的圈圈(VCA&RMIT)》与《我的贝确勒I -
单色画&色表》,2009,
压克力彩、画布,展览现场,伊通公园,台北。

台北

陈晓朋:过渡/映射

伊通公园 |IT Park
台北市伊通街41號2,3樓 41, 2f I-Tong . St. TAIPEI, Taiwan
2010.10.30 - 2010.11.27

当来到台北新建完成的地铁共建百货,可感觉一股强烈的形式感,这些形式来自灯光、建材、色彩、商品,如同东京六本木新城、中城,符合我们所期待的舒适-所谓的舒适,也变成一种形式。我不禁想起在这全球化社会中,继续创造 “不同”的可能机率,但是奇怪的是,没有人将其视为二十一世纪的泰勒主义(注:泰勒主义是二十世纪兴起的生产标准化,将生产流程切割为可分析学习的简单动作,已达到科学管理与大量生产),这一波形式化与标准化从生产跨入消费,已经渗入我们的经验与感知。

便捷让人类忽略交通的本质,作为交通的转运点,无论是台北共建车站、或是香港赤腊角机场,由它们伸展出的实质交通隐形成为地图上的虚线,但它们的形式却显性繁衍,持续在世界各地复制。形式,掩盖了实质。

形式的显性,演化出类型学的艺术类型,也促使原本主张以形式抛开窠臼的形式主义,反而成为形式的继承人。如果我们意识著交通(与全球化)、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便能解读陈晓朋的“过渡/映射”(Transition/Mapping)。

陈晓朋生于台湾澎湖群岛,在台北、纽约、洛杉矶、墨尔本、苏格兰的居住过。自旅居墨尔本起,陈晓朋将她的抽象几何绘画与地图连结,这个转变无疑与她的移居经验有关,2008年于墨尔本完成的《Finding Series》(2007-08)将墨尔本交通图、城市鸟瞰图重新绘制,对于艺术家而言,这是透过她能支配的两种方法-交通与艺术,来认识陌生的外在世界。但是很快地,陈晓朋将地图中再现的现实世界转化为线索,将外在转化为内在,《Melbourne Series》(2007-08)中,陈晓朋以系统法创造出一种唯有她能解读、应当被视为文字的符号。

但是,此时绘画中的沟通仍旧混沌不明,如同文字必须经重复使用才能证实它所指涉,陈晓朋的企图必须等到《Mapping Glenfiddich Series》(2010)出现时才得以完成。陈晓朋某种程度如同徐冰造字,但更交错著块体、色彩、框架,既不期待我们真能读出、辨出什么,也不期待我们欣赏形式美感,却是 “(它)代表一种推测的抽象思维”(语出自“过渡/映射”展览图录),一种线索。

若城市是全球化的转运站,那么当代艺术中的显学、那些以为拍摄城市之间差异的类型学摄影,才是再现了形式化与标准化(我们经常难以分辨这类摄影中A城市与B城市、C艺术家与D艺术家间的不同),却是陈晓朋归结出简单的符号,创造出一种似乎可认知、却又无法确定的“不同”可能,也同时重构了世界。这个线索也同样能够反思抽象主义中对形式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