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林荫庭《Red Circle》 1986 布 木头。温哥华美术馆收藏。

温哥华

林荫庭个展

温哥华美术馆 | Vancouver Art Gallery
Vancouver Art Gallery 750 Hornby Street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V6Z 2H7
2011.02.12 - 2011.09.15

此次温哥华美术馆展出成长于西方社会的华裔艺术家林荫庭的大型回顾展,可说是次让我们思考当代艺术在国籍、文化、社会、民族的异同间萌生相同表现模式的可能机会,林荫庭的观念架构其实与华人民族的知识分子意识高度连结,而此意识与当代艺术碰撞的结果,仍可在时间、空间都相隔许多的85新潮至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身上见到,例如林荫庭主要运用摄影与文字的创作模式几乎可在2000年前后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再次发现。林荫庭因加拿大社会背景、以及自身为移民后代的复杂身份,因而作品涉及语言、种族、认同等议题,但某种程度而言这仍出自知识分子对社会现状提出具有距离感的解释、批判的习惯,因此在观者、影像、文字之间,林荫庭建构出复杂的解读关系,这尤其特别显现在林荫庭近年使用镜子与文字的多件作品-透过镜子,林荫庭建立出观者与影像(即被观者)既重合又分离的微妙距离,这些作品包括《Mirror Maze with 12 Signs of Depression》(2002)、《House of Realization》(2007)等。

林荫庭使用各种字体、语言、商业标语、普普色彩的招牌与油画作品,不禁令人想起王广义的创作,只是林荫庭处理的是单一文化政治经济体内的内部多元冲突、王广义处理的是中国作为一文化政治经济体从外接受的外部冲突,但若仔细思索两人作品的主要元素仍有许多类似之处。林荫庭对于工业物件的使用以及所反映的公、私空间的拉扯,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现今仍经常出现的讨论。

简言之,知识分子外在与内在的压抑与奴隶 是林荫庭作品的出发,这是作为“个人”的知识分子的独立意义与价值,与作为“群体”的知识分子的消失意义与价值间的挣扎,林荫庭身处的西方世界会由个人立场解释此为个体意识在文化、社会、认同中的觉醒,但此话题在中国很快就会以群体立场诉诸压迫与被压迫,这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相当微妙-无论如何,林荫庭从70年代后期至今的创作历程已经及早见证了中国政治波普的各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