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刘钢个展
C龙口空间 | C-Space+Local
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红一号院F座
2011.03.19 - 2011.06.12
2008年刚刚毕业于中央美院的摄影师刘钢有多次域外参展的经历,年轻的他合作过许多重要的国际画廊。如此履历,可能得益于他为多位国际摄影师做摄影助理的经历。刘钢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图像复制图像。美院毕业的摄影系学生,很少有人直接举起相机,面对自然物,拍下一张照片。如此单纯的动作——作为摄影的基础行为,在四年的基本功训练及教师指导下——被视为幼稚和“无技术含量”。大多数人迷恋摆拍和后期制作。这样训练的结果导致一种思维方式,使得以“专业”为个人素养的摄影师,不断在思索:何为技术;如何在作品里体现技术;并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要生成一个别人没有用过的概念,如此方可成为艺术作品。这使得艺术学院毕业的摄影系学生——作为艺术家的摄影师与从事新闻职业、广义概念里的人文摄影师区分开来。虽然二者使用同一种媒介,但兴趣关注点、思考和操作机器的方式非常不同了。
人文摄影师关注自然物与真实,以及以摄影机对于真实的呈现。“摄影”或说技术在这里,实为基本,让位于所被拍摄事件的惊奇感。一个战地摄影师没时间蹲在工作室里思索该使用什么样的光线或镜头——当然他也会想,但这种想法更多的是为了服务于拍摄现实——最重要的行为在这里是,走出去,举起相机,把握住那卡帕所言的“决定性瞬间”。而工作室里的摄影艺术家则在考虑如何用摄影机生产概念。如何使既成图像所囿于的形象,其固定含义更加复杂、模糊化。刘钢属于后者。他注意到中国日渐火热的房地产平面广告的夸张性,当这类广告也能有效施行时,它背后反映的是人们欲望的投射。已有许多历史学及社会学家著文研究过,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对房屋的占有欲,其实背后有农耕之国对土地的渴望和安全感的原欲驱使。刘钢的摄影涉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但出于对图像的敏感,他的兴趣集中到平面广告上。他决心记录这种图像,从而使用自己的相机拍摄这些图像做一个二次复制,使自己的摄影成为针对图像的图像,这些看似简单却含义模糊的照片被他称之为“纸上的梦想”,它们必须予以解释说明,否则难以理会它想说什么——因为,它们甚至不是一张构图完整的“好”照片。他实际取景拍摄了一些上海建造的各国风格的卫星城镇,但更多是沿用了他过去的思维方式,以此表现中国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误读在建筑物上的呈现。
摄影在这里不再本质。它反映的不再是被摄物,而是被摄物的图像,这种拍摄方式异于拍摄水中物的倒影,或是镜中物的反射。拍摄行为变得可疑,摄影师玩味的不是物而是物像,特别当我们仍在谈论真实时,物与物的像这二者之差——已经在这个行为里充分含混化了。
文/ 刘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