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郭奕臣,《光年》,2010,装置。

台北

郭奕臣:光年

台北市立美术馆 |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台北市 10461 中山北路三段181号
2011.09.03 - 2011.10.30

郭奕臣此次个展,确立他创作中阴影表现的重要性。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展出的《入侵普里奇欧尼宫》(2005),伴随著引擎声、于天花板投影的巨大飞机影子,是郭奕臣的代表作。过去几年,郭奕臣曾企图将作品极端推往私密记忆、以及全球化政治议题,却显得过于薄弱。

此次“光年”展出三件作品:《光年》(2011)、《曙光-蚀》(2011)、《漆黑的夜里最明亮的光芒》(2011)。《光年》为郭奕臣2009年每天持续拍完一部即可拍胶卷相机,但在美术馆展示的却是365部未冲洗的相机本身,与一份同意书——同意在艺术家死后,由他人冲洗出这些相片。虽说在言语上《光年》的永久感与艺术家的死亡、拍摄行为的断片达到完美对比,但这件“不发表的作品发表”能带给观者的启发,似乎只是一种诠释性的假设。

《曙光-蚀》则是以音箱、镜子、声音、光源组成的装置,镜子自转将光与影投射于四周墙面,阴影犹如月亮盈缺般的运动,而音箱因光线折射感光后便播放郭奕臣于世界各地录取的声音。《漆黑的夜里最明亮的光芒》是郭奕臣由远处的摄录机,记下正在另一端打出相机闪光的自己,犹如夜空中的星光。

如果阴影是空间中的黑洞,郭奕臣以阴影刻划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是最为准确的,且同时是感性的,无论是《入侵普里奇欧尼宫》或是《曙光-蚀》,包围了观者的阴影都带来超越原观者本身体经验的空间感,而产生对现实世界超越视觉的认识,而这种现场性,却又是与世界各地的日常紧密联系。这些作品已经在沉默之中,完成了郭奕臣曾经试图表达的全球化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