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郭鸿蔚,《冰雪河 1989》,2013,纸面拼贴,79 x 106’’

上海

郭鸿蔚:编辑

LEO XU PROJECTS
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49弄3号,位于乌鲁木齐路与永福路之间。
2013.04.25 - 2013.06.02

编辑的工作就是在出版成书之前对现有的材料、文字亦或图像,进行排列、整理和校对的过程,这也就是艺术家郭鸿蔚在展览《编辑》中所做的工作。这一次,在Leo Xu Projects的空间里,被艺术家重新排列整理的是印在纸面上的照片:钟的表面,大理石的地面,堆砌着黑白方块的角落和陌生男人的肖像。无论画面如何不同,他们重复的主题都是在平面中可以生出的三维空间,打破平衡衍生出的错位的感觉。我们看到表盘被填上了倒置的数字,黑白大理石地板的阴阳反衬中呼之欲出的立方体,密集的楼房玻璃窗起伏的韵律在凝视中开始生出自己的生命,一呼一吸有了节奏。郭鸿蔚制造这种错觉的方法很简单,他就是在现成的平面图像上切割、移位、粘贴、剪辑,新的图像的诞生即在对现成图像的破坏中,生成在观看者的意识中,如水中月,镜中烛,“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这是极少主义重要的代言人之一Frank Stella对极少主义艺术的经典概括,而Stella的言外之意其实是在说你看到的是你能看到的、想要看到的和愿意看到的。

极少主义艺术无疑是郭鸿蔚的创作追寻的线索:物品的有序排列,被忽略的负面空间(negative space) 和身体感知在体验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的是郭鸿蔚的制作是从平面开始而最终也终结于平面,它们被圈于镜框,摆上白墙,展出于一个充满海上风花雪月的高雅画廊的现实,同极少主义艺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初衷早已是大相径庭/背道而驰。当年Donald Judd, Robert Morris, Carl Andre等艺术家把工业大漆涂在木板箱上、把耐火砖搬到画廊地上的举动,打破的就是之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在画布上制造的精神体验与灵魂感动,“没有幻象,没有暗示”,拿出真东西来。极少主义名为极少,而作品往往甚是庞大,在空间的展示调动的是观者身体力行的艺术现象体验。而郭鸿蔚的作品最多只是调动了观者的眼神,被刻画后的纸经重新剪贴后宛若传统心理测验中用到的复杂图案,而这些图案徘徊在手工性和技术性的两可中,一种清寡的小意境道出了不痛不痒的一些小意思,有点好看,但又略显平淡。

郭的作品让我联系到在欧洲的老城市里去传统的游乐场的体验,有一种叫做“趣味房子”的游乐项目:参观者踩着两个不同旋律运动中的梯子才能进入,当他终于登上顶端时,展现在眼前的则是柳暗花明的稀奇景致。在Leo Xu Projects的法式洋房中看郭的作品,上楼下楼的体验仿佛也是这种错位后才能抵达的彼岸,区别是上一层后看到的还是下一层景观转椅似的轮回。在这里,郭把编辑工作需要的耐心严谨呈现出来了,而完成的作品是否满足我们期待的艺术惊喜? 答案和心理测试的图像在每个人眼中生出的联想一样,尽在观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