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陵墓会说话吗-被称作雕塑的隐匿场所”展览现场,2013.
撮影:加藤 健(Kato Ken)
图片提供:武蔵野美術大学 美術館・図書館 

东京

陵墓会说话吗-被称作“雕塑”的隐匿场所

武蔵野美術大学美術館
東京都小平市小川町1-736
2013.05.20 - 2013.08.10

展览“陵墓说话吗——被称作雕塑的隐秘场所”(Et in Arcadia Ego, The Hidden Place Called “Sculpture”)共分两部分,尝试借助“陵墓”这一关键词来探讨什么是雕塑的问题。第一部分是由日本当代雕塑的七名代表性艺术家(同时也是武藏野美术大学雕塑系的教员)——戸谷成雄遠藤利克黒川弘毅伊藤誠岡﨑乾二郎三沢厚彦髙柳恵里——的雕塑作品组成。第二部分是由参展艺术家之一岡﨑乾二郎特别策划的“观念展”。与展览同时发行的《雕刻论集》提供了论述翔实的理论框架,岡﨑以此作为出发点组织了整个展览。这种独特的结构至少在日本之前的展览空间是非常少见的。

参展艺术家从雕塑与陵墓在本质上的共通点出发来演绎陵墓这一主题。负责观念展示部分的岡崎在展览前言中指出,视觉、触觉等感觉能够捕捉到的只是雕塑的表面,而其内部空间则是与人的感觉器官完全隔断的。同样,陵墓的地下空间也是这样一种与现世隔离的隐匿场所。因此,在把陵墓与雕塑放到一起考虑时,实际追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捕捉到这种借助人类经验和现象无法触及的非连续性时空。岡﨑从上述视角出发,将古代伊特鲁里亚(Etruria)的雕塑放到展览开场部分,旁边是贾科梅蒂的作品。古代伊特鲁里亚的墓穴大都是将整块岩石掏空而成,在这些地下空间存放的纳骨容器等墓葬雕刻表现上,我们仿佛能看到从现世向另一个世界移行的瞬间。而正是这样的表现/思想构成了超现实主义时期的贾科梅蒂从伊特鲁里亚继承的雕刻艺术之核心。

“地下空间=隐匿场所”这一视角又将展览跟建筑问题联系到了一起。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广岛核爆慰灵碑”和白井晟一 (Seiichi Shirai)“核爆堂计划”虽然最终均未实现,却是对于直面广岛、长崎灾难的日本战后文化圈至关重要的两个建筑项目。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到目前为止,这两个项目都还没有被人认真考察过。岡﨑认为,传统的建筑模型无法充分表现两个项目中最核心的地下部分。展览通过雕塑式的体量感以及模型在造型层面的说服力,明确凸显了上述两个计划中地下空间的重要性。

“观念展”和岡﨑论文中提出的从古代伊特鲁里亚到贾科梅蒂,再到野口、白井的谱系对于雕塑研究,甚至对现代以来视觉艺术研究而言,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价值。本次展览不仅在规模上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大学美术馆展览,策展质量更是上乘,令人赞叹。

译/ 杜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