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戴汉志:5000个名字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4号路
2014.05.24 - 2014.08.10
根据《池社宣言》:“不是想要这样才这样,而是不得不这样才这样。”戴汉志(Hans van Dijk)没想要成为艺术界不同身份之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为了做他想做的事,经由自己开创的工作方式,不可避免地跨越多个职业范围,由此把各种工作方法与结果融为一体——他成为了他必须要成为的人。理所当然,戴汉志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影响还存在着,而他的遗产中生命力的精华亦融入到了“戴汉志:5000个名字”中。因为跨越了艺术的各个领域,所以我们不能只通过他“策展人”的身份去评价他的影响,实则他是艺术界与大众间的一个节点——按照加拿大思想家史蒂芬•怀特(Stephen White)的理论,他是一个“使用者”——漂浮于作品,艺术家与观众等各个角色之间。
从展览中呈现的遗产与档案,我们可略窥其在中国十六年的工作轨迹以及其对之后艺术史的影响。他首先是艺术家:一进入展厅,观众就能通过他创作的平面以及家具设计草图明显看出他的艺术创造力;再加上他最好的朋友们都是艺术家——挂在展厅墙上的有丁乙当时的绘画,还有郑国谷受戴汉志启发的作品;除了绘画和雕塑以外,他收集的材料与拍摄的照片作为一种文献也几乎成为作品本身。但他并非用传统的方法来收集与管理档案,而是力图整理材料生成过程中的所有副产品。经由写作、收集、采访以及收藏,此展览在观众的想象里描绘出戴汉志是如何看待艺术的:正是其生命而已。
之所以戴汉志认为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样因为他也是艺术经纪人——为了支持他的建档与策展项目,他明白应当创造能够在经济方面支持这些项目的渠道。新阿姆斯特丹艺术咨询公司(NAAC)和艺术文件仓库(CAAW)虽然皆具有商业性质,但我们可以通过展览本身与之后推出的大量档案。便可发现其对于中国艺术的无私精神。跟随着作为“使用者”的戴汉志的遗产,即他生活里的最大项目,就是此五千艺术家名字的档案,通过自创的严格方法以及自学的电脑软件,戴汉志记载了一百年内中国最有影响的艺术家。虽然展览里仅能看到他的方法与档案图像,观众亦能感受到戴汉志不仅给予了当时世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机遇,而且赋予了中国当代艺术延续的可能性。
“戴汉志:5000个名字”不仅仅关于艺术作品,也不完全关于戴汉志创造的惊人档案——其并没有把遗产放在中心点,而是让展览在他从事艺术的各方面展开。此正是戴汉志的遗产——因为他扮演了所有的角色,相当于没扮演任何角色;因是万物,所以正是“道”,但却不可定义此“道”,仅仅令其在自在之物中飘荡,这几乎是大隐隐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