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希腾电子:流水线项目展之二
视界艺术中心|V Art Center
上海莫干山路50号3号楼2楼
2015.11.16 - 2015.12.15
从项目的构思和作品的形式看来,“希腾电子:流水线项目展之二”在M50展区的呈现比在工厂车间的更合情合理。开幕时,两辆巴士的“艺术人士”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位于市郊的工厂,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分布散落在厂房一、二层的作品。过程中,我非常有冲动与当天为了“在场”而调班的工人们交谈,同时又极度犹豫,似乎一旦开口就激活了一种类似“视察”的权力情境。有人问正在操作机械的工人师傅机器上贴的那张宝丽来相片是什么,师傅答:“我也不知道,怪吓人的。”
在展出的作品中,毛晨雨通过对“礼物”这个隐喻的深挖反思了工厂集体主义与资本运作之间的关联,希腾电子在这里可能只是考察样本,研究本身的展示位于他在M50的文本和影像装置。车间内的一些大型装置则忽略了作品与作为一个具体的、有社会功能性的展示环境之间的联系,仅仅做到了视觉和观念上的浅层“对话”,少数作品对物件形式的强调更显示出艺术对于个体差异以及现实周遭的视而不见。全程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那些生产线和机械装置的在场是作为什么?工人的在场又是作为什么?而我为什么会对他们的在场产生疑问——明明他们是这里的主人?
草台班的演出算得上是开幕式的亮点,他们的戏剧表演强烈而直白的为在流水线上受到的剥削和不公对待的工人申诉。这时,原本在各自岗位上的希腾员工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也围上来观看演出,拍照——一些人将这视为此次项目最为有效的时刻,似乎鸿沟被填补了,但真的如此吗?场地特定艺术项目只能做到这个程度吗?诸如“流水线”展的项目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来到希腾电子?换句话说,如果场地特定项目离开了其所在的物理和社会空间之后其中艺术部分仍旧成立的话,那么就说明这个空间设定并不是必要的。我们必须厘清的是:在作品中探讨“资本工厂、消费社会、社会进程、价值观念的标准化”与作品真的来到工厂车间是两件不同的事:前者可以受到白盒子空间的伦理保护,而后者则需要充分考量语境,谨慎处理现实——而非仅仅将其视作为可“互动”的展览空间。如此看来,“流水线”展并不是把艺术带到了工厂空间,而是把工厂单方面变成了艺术空间。
文/ 张涵露